
新车上牌即变「二手」,跨境套利打乱了车企的出海节奏,也掀开了行业流通环节的灰色地带。谁在默许,谁在受损,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中国汽车业内卷和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国内外关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日前在接受访谈时再「加码」,抨击汽车行业藉「零公里二手车」变相低价去库存的乱象,掀开了行业灰色流通环节的隐密一角。业界人士忧心,超大批量的「零公里二手车」必然冲击整个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使车市受重创。官方已出手整治,多家车企也表态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但,有用吗?
为什么会大量涌现?
综合澎湃新闻、财经杂志报导,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日在一则访谈视频中表示:「现在有一种怪象叫『零公里二手车』,也就是说它上完牌照就算注册了,好像是卖出去了,但是又回到了二手车。现在你可以到懂车帝、瓜子二手车、闲鱼等平台去看,有三、四千家都在卖,非常乱」。
点击一些汽车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能清楚地看到仅有数百使用公里的汽车在售,刷新页面后,可以看到数量众多,包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各类车型应有尽有。以至于「二手新车」这两个看上去不相关的词语竟然组合在一起,成为招牌上的新标签。
二手车业内人士钟亚(化名)表示,零公里二手车泛滥的实质,就是披着「准新车」外衣的渠道库存转移,其根源是车企对销量的过度追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行业专家潘磊说,零公里二手车市场上早就存在,早些年称为「包牌包税车」,厂家为清理库存而产生,价格确实也比正常价格偏低,这类车源也很好地补充了市场需求。但现在的汽车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产能出现过剩,大批量甚至超大批量的零公里二手车出现,其打击面之广,整个汽车市场价格体系都将遭到侵蚀。
近年来,部分车企通过激进的商务政策如销售返利、金融贴息等向经销商施压,迫使后者超额采购车辆。例如某4S店月销售能力是80辆车,却常常因政策激励被迫采购120辆甚至150辆。「超出市场需求的这些车辆,很大一部分会通过零公里二手车渠道低价批量卖出」,钟亚说,这就是为什么以前一到季末、年末,零公里二手车会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的原因。
零公里二手车流向何处?
于是,经销商的库存车辆大增,不仅阻碍现金流,还会大幅增加停车、人工、折旧等支出,可说是「多存一天就多亏一天」。为了释放这些库存压力,有资深二手车商透露,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中已经出现规模庞大的专业零公里二手车商,他们从经销商手中批量采购二手车,主要有三个去向:个人车主、以租车行为代表的车队、以及二手车出口。
个人车主方面,二手车商可以通过各类二手车网站、二手车行等渠道进行销售。
而规模更为庞大的,则是以租车行为主的车队业务,这一部分的主要流向其实是网约车。例如租车行持有车辆,可以将车辆出租给网约车司机,或是以「以租代售」的方式出售等。
在出口方面,有汽车跨境物流企业内部人士透露,正有愈来愈多的零公里二手车通过口岸被运往海外。而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销售手续不同,这些以二手车方式进口的车辆,有不少也会以新车名义被售出。因此,出口销售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利润。两三年前可谓是「二手新车」最赚钱的阶段,一辆车赚个上万元(人民币,下同)也不是问题。
零公里二手车究竟有多少?以某二手车平台为例,里程数在100公里以下车辆多达上万辆,覆盖五菱宏光、零跑、吉利、比亚迪、长安、一汽奔腾、奥迪等众多品牌。其中一位卖家,车源来自正规4S店,与新车无异,但价格可在原车20余万元基础上便宜1万元;另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的零公里二手车价位集中在10万元以下。不少卖家还强调「准新车」等关键词。
「小鹏G3、小鹏G6、理想ONE、比亚迪秦、长城坦克,还有哪吒、高合……」提到接触过的零公里二手车业务,二手车交易市场人士柳进(化名)说,「现在肯定是自主品牌零公里二手车最多,竞争激烈、换代又快」。对于市面上流通的零公里二手车数量,某行业协会内部人士坦言「无法统计」,而魏建军访谈中称三、四千家在卖,其实「说少了」。
他解释说,全国有几十万家二手车商,「三四千家」或许指的是主营零公里二手车的商家,实际上参与零公里二手车业务的商家数量远远不止于此。中小型二手车商也都会经手零公里二手车,尤其是在对消费者售出这一环节。另外,二手车的交易流动性很强,不同二手车商之间也有大量的调车等合作行为等,整体呈现「小、散、乱」的特征。
过度追求销量遭反噬
零公里二手车在市场上肆虐,根本原因是车企对销量的过度追求,对车企自身的伤害也是长远的。有分析指出,目前零公里二手车交易过程中存在补贴政策被变相套现的风险。部分二手车商利用车辆置换补贴规则,通过报废车置换方式获取1.5万至2万元国家补贴,这种操作扭曲了政策设计。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新车二手化」故意催生出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为汽车行业带来的伤害将更为严峻。
有相关人士说,从车企的角度来看,通过「新车二手化」的非常规操作来美化终端销量数据,不仅造成了消费端的认知混淆,更是对车企产销体系的「污染」,扰乱的是车企甚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正确产能规画,如今4S店倒闭、新能源厂家破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和财产也随之受到巨大损失。
乍看下,在这根利益链条上,整车厂和经销商均有收益,那为何如今矛盾会公开化呢?前两年的一则新闻,变相反映了彼此之间的矛盾。
2024年德国大众以违法贸易的罪名起诉了一家名为格雷戈里·布鲁德尼的汽车经销商,原因是这家公司从中国平行进口了22辆国产大众ID系列车型,并计划在德国售卖。坐拥千万年销量的巨头大众会这么着急,原因很简单,中德市场的大众电动车存在巨大差价,哪怕是加上不菲的运费和进口关税,也比直接在德国购买大众电动车更便宜。
当时舆论解读,此举是大众为了保护在当地的产品价格体系。如今看来,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当「零公里二手车」逐渐上规模,它对整车厂的影响和冲击也在增大。
伴随着这些区域市场卖得愈来愈好,整车厂开始在当地加码,比如找经销商合作建店,并开始批量走出口程序,彼此谈授权和分成。不过,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正规卖向海外的汽车价格显著变贵。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已经找寻了空间并打通了渠道的二手车商,愿意以更低的利润空间继续售卖「二手新车」。即便一单只能赚千把块钱,仍是到手的利润。
借道出口的二手新车不只是冲击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创建的卖车体系,抢了后者的客户。低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
第一,质保真空:尤以新能源汽车为甚,大部分电动汽车保修以首任车主为前提,二手车、出口,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难以找到有效的负责方;第二,搅乱车企出海节奏:当官方店里卖的是旧款车,但车市上有最新款,虽然名义上是二手车,实际上是全新车,这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
低价倾销 受美中关税战影响实例?
如今,出海建厂的中国车企愈来愈多。一般来说,他们不会把最新的国内车型大批量导入海外生产,一方面是因为要考虑当地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导入相对成熟的老车型,能够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成本。
综合来看,当出海建厂、合作建店的汽车厂,遇上打通了渠道的「二手新车」,围绕低价、质保、产品更新频次等问题上矛盾和冲突就在逐渐积累。二手新车这个品类,就成为二手车商和有意深度布局当地车企之间的矛盾点。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认为,零公里二手车的出现,是凸显中国深层次经济问题或又一受美中关税战影响的实例。
近日,商务部关注「零公里二手车」乱象,认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是根本原因,于5月27日召集行业协会和企业座谈,研究「零公里二手车」及进一步促进二手车流通消费相关内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倡议车企公平竞争,不搞低价倾销。官媒新华社则引述工业和信息化部强调,将加大整治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广汽、蔚来、小鹏等多家汽车负责人也表态响应倡议。
车企「唯数据论」下的怪胎
上游新闻评论指出,当愈来愈多的车企把尚未真正销售的新车,以「二手车」名义批发给渠道商,再通过平台流入市场时,它所完成的不是一次真正的交易,而是一次对财务报表的修饰。这种「财技」让整个市场的数据、信任和秩序逐渐失真。
当利润大幅度降低、无利可图,那么迎来的就是经销商倒闭,甚至是厂家破产,消费者的权益和财产也随之受到巨大损失。如果零公里二手车继续以「合法」身分扭曲行业,那它最终撕裂的不只是消费者信任,还有整个行业的信用基础。
面对「零公里二手车」乱象暴露出的风险,评论认为,需从多维度发力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对二手车的注册和入市监管,尽快出台「新车身分锁定期」制度,严控上牌即转售行为,同时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二手车领域的适用性解释,明确调表车、事故车隐瞒行为适用「退一赔三」。
澎湃新闻则引述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汽车市场流通的重要组成,包括零公里二手车在内的二手车出口业务都应当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鼓励零公里二手车出口应该是个出路,不仅能够有效释放国内库存压力,保障国内市场价格体系稳定,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产汽车国际影响力,另外,此种方式能够稳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避免出现持续内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行业专家潘磊表示,正规零公里二手车出口业务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