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连两日中国全国高考(大学入学考试)8日落幕,今年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试题因为「抽象」、「难写」引爆网友话题,尤其全国一卷的题目选取三段和抗战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进行联想写作。许多考生抱怨「看不懂」。
命题的中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因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家国情怀」也纳入命题重点。
7日上午首科语文考试结束后,「全国一卷」的作文题难度引起广泛讨论。这道考题要求考生根据三则文学片段引发的联想和思考进行写作,分别是:老舍「鼓书艺人」:「他想要为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艾青「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穆旦「赞美」:「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有中国网友认为,一卷作文题目正和当前中美关税战应景,加上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彰显心中有国家、不崇洋媚外。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让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体验前述作家情怀,有一定难度。
新华社报导,中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解释出题立意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题目选取了三段和抗战有关的材料,将考生的视线拉回到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引发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因此,此次考试的重点除了语文素养,也包含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发布考题评析指出,上述考题的三篇选材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引导考生不忘历史,从民族和国家浴火重生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具有深刻的「民族魂」。
今年中国高考语文共有五套试卷,包含中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负责的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共二道作文题,上海、天津各有一题,北京考题则包含两篇作文和一篇微写作。专家分析,在数智化时代,今年作文试题更加聚焦情感体验、日常积累、实践参与等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特质,注重考生的思维深度。
今年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共有1335万人,较去年减少7万,是8年来首次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