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菜单
    趋势
    • 重返国际时尚舞台… Angelababy亮相巴黎时装周 网:脸在江山在
    •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多益当枪手 803考生成绩作废
    • 罕见同框谢霆锋… 陈奕迅晒搞怪照 自称两人是「细路」
    • 加拿大渡轮营运商向中国船厂下单 加国会启动调查
    • 80岁麦克道格拉斯宣布停工:不想暴毙在片场
    • 差36岁爷孙恋结婚倒数 74岁李龙基手捧大束玫瑰泪迎未婚妻出狱
    • 「非常不满普亭」 川普向泽伦斯基保证增加对乌军援
    • 法情报机构:中国游说各国勿买法制战机 推销中制武器
    星期一, 7 7 月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Demo
    • 首页
    • 新闻
      • 大陆
      • 国际
      • 财经
      • 娱乐
      • 社会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生活
      • 健康
      • 历史
      • 家居
      • 文化
      • 猎奇
      • 美食
    • 禁闻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首页»生活»文化»不无遗憾
    文化

    不无遗憾

    阿芯由 阿芯2025年6月9日没有评论0 查看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WhatsApp Reddit Tumblr 邮件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邮件

      《中国哲学》第六、七、八辑上刊出《吴虞日记选刊》以后,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直期待着《吴虞日记》全文的早日整理出版。日前,终于见到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虞日记》(上册),十分高兴。书前有荣孟源同志序言一篇,指出“吴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健将,”他对封建旧道德所进行的激烈批判,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他又指出,“吴虞不是积极的革命派,不曾参加过任何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终身教书,只图明哲保身。他称赞孟德斯鸠等人的民主思想,更称赞老庄的无为和佛教的出世。……二十年代后又着重于佛经,思想错综复杂,……他反对封建的节孝,却又以封建节孝来要求他人,思想自相矛盾”。“吴虞是二十世纪前几十年间,我国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的思想变化,很值得研究。”荣孟源同志的分析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这也可说是我迫切想看到《日记》全文的原因吧!

      因为,过去一般只看到《吴虞文录》等公开出版的著作,如《文录》那是吴虞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的汇集,人们只能了解他是一位“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这一面。然而通过《日记》我们却可以看到吴虞思想中的另一面。即以他的反对封建节孝来说,他不仅撰写了许多文章予以激烈抨击,在实际行动方面,对其父亲的专制淫威也是坚决反抗的,甚至公开咒骂其父为“老魔”。但是,反过来,他对自己的女儿们的行为,却又以封建节孝来要求之。当其女儿们的行为,稍有不合其意者,他即呵之以“不知大家风范”,斥之为“是无父无母之人矣”。如此等等,只有通过《日记》,我们才能对吴虞的一生思想行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吴虞日记》的整理出版,是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应当感谢整理者和出版者的辛勤劳绩。

      但是,细读之后,又不得不对整理者的整理原则和态度提出疑问和批评。整理者在“说明”第一条中说:“整理出版,系根据手稿照录。但对其中与研究近代史或吴虞评价无关者,如生活琐事的记述,日常读书前后各日大致相同者,酌予删节。”对这一条整理原则,我认为值得商榷。从原则上讲,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各种手稿,凡能找到的,并准备整理出版的,应当尽量全部照录。即如这部《吴虞日记》手稿而言,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不要说一般人不可能看到全文,即使是专家学者想查阅一下全文,也绝非易事。现在既然整理出版,嘉惠学林,为什么不全部照录,而要“酌予删节”呢?对于研究者来讲,由于研究的问题不同,往往从所谓“生活琐事的记述”中,正好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材料,从他“日常读书前后各日大致相同者”的记述中,发现其思想变化的契机。很明显,如果把他在几日,甚至几个月内连续读某书或某类书的记述,删节成只留下一日记载着读某书或某类书,那末在对他的思想倾向、变化作定量、定性分析时,一定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的。整理者在《日记》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初一条下出了一条注:“《高僧传二集》和《首楞严经》二书,吴虞在几个月几乎每日必读,以下皆删去”。(见228页)这一交代,尚不失向读者负责的态度,然而遗憾的是,全书关于删节的交代,仅此一条,此外再有那些删节,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以《中国哲学》上发表的《日记选刊》与之比较一番之后,原来所谓“酌予删节”云云,竟不妨说大砍大删呢!《日记》上册录吴虞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一年日记,现整理本字数约四十五万字,《中国哲学》第六、七两辑刊登的同一时期的《日记选刊》约为六万字。可是就在这六万字的选刊中,被整理者删去者即达六千多字。由于没有看过原手稿,究竟被删去多少无法知道,但就上述删节比例来看,已相当可观。尤其是被删去的内容,已远超出整理者在《说明》所列举的范围。如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晨送楷儿至华西女校,念父女之情慨然久之。”整理本将“念父女之情慨然久之”一句删掉,也许这在整理者看来是“生活琐事”,没有意义,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吴虞某种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很有意义。十分明显,删去了表达感情的话,单留下了记事的一句话,这倒真使人看了索然无味。又如,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选刊》中摘录了吴虞记述由于女仆梅喜卧病,致使家中诸事荒废一事,并且万分感慨地发表议论道:“大抵女(指他的女儿们)之优于婢者,享用服食不同而已,至于经理诸事有实益,则吴楷等固远逊梅喜。人岂可但以贵贱亲疏计,而不问其实在之损益哉!”这件事和这段议论在整理本中全部被删去。就事情来说,确可归之于“生活琐事”,但由此而引出的这番议论难道也是“生活琐事”吗?没有这样的“生活琐事”又怎能引来吴虞这一番感慨和议论呢?象这样的文字当删节不当删节?以此请教于整理者和各位读者!

      根据《说明》所说删节原则和上引那条注,我原以为只删掉一些重复出现的书目名单而已。谁知一比较才知是连同读书摘录的内容也一起删掉的。例如,一九二一年七月以后,吴虞几乎每日读《李莼客(慈铭)日记》(此书在近代学术界中,影响颇大),整理者在这里,不仅把有些日记中“读《李莼客日记》”等字样删去,而且把吴虞大段摘录李慈铭日记中论学的文字,几乎全部砍掉。仅粗粗地与《选刊》所摘录者相对校,即删去这类文字有四千字之多。窃思之,整理者也许以为这都是抄别人的文字,对研究吴虞没有用处,殊不知,正是从这些读书摘录中,才可看出吴虞学术上的好恶取舍等倾向。就拿我们今天自己做读书摘要来说,摘抄什么,不摘抄什么,不也都是有好恶取舍和某种目的的吗?当日在《中国哲学》上刊登《选刊》时,是着眼于“与学术思想有关的内容”,显然这些材料是与学术思想有关的。

      此外,还有一些删节是令人莫名其妙的。如,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条下记有:“作诗三首,与董蜀兰”,《选刊》上录有三首诗全文,可以看到吴虞的某些思想,然而整理本全部删除。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条下有:“看《高僧传二集》,以所集联语送山腴书之:轻贱世俗,高立独步(仲长统《昌言》);爱好名言,清净自居(《首楞严经》)。”这副联语十分明白地表露出吴虞的心情、崇尚、品格。可是也被整理本删除,并且连该日的日期都没有出现。又,同年二月二十日条下有:“余近效廖季平丈,和光同尘,不显分清浊,庶少结怨于社会也。”也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内心思想的表白材料,可是也不知根据什么原则连同日期一起被删节掉了。如果没有《选刊》可以对比,还以为吴虞这几天没有写日记呢!(象这样连日期一并删去的,仅以《选刊》所选部分校之,就有六条之多。除上述两条外,其余为:一九一六年七月七日,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三日,二月十七日,和一九二一年八月十三日。)再如,一九一六年五月六日条下,记载有吴虞接到桂伯华之妹为他开列的初学佛学书目,也是研究近代佛学及吴虞好尚的重要资料,而整理本也将书目全部删掉。

      以上只是就《中国哲学》上《选刊》的,约原手稿十分之一的部分,与整理本进行比较,就发现如此多的问题。(以上所举也只是校比中发现的一部分条目,尚有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由于本人无缘得睹原手稿,究竟删节掉多少,也就不敢妄加推测了。然据整理者介绍,吴虞日记手稿,共六十册,约一百多万字,准备分上下两册出版。而从现在出版的上册看,约四十五万字,下册还没见到,估计字数当与上册不会差得太多,那末,两册总字数不会超过一百万字。这也就是说,整理本至少删去了几万字,甚或几十万字。我想,既然一百万字都印了,还在乎这几万字,抑或几十万字,而非得删去?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日前,象整理出版《吴虞日记》这样珍贵的材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整理者更应当从长远需要着眼,以高水平、质量要求。况且只要求全文照录,不加删节,也不是过分的要求,不是做不到的。我想,读者应当尊重和感谢整理者、出版者的辛劳,整理者、出版者也应当对读者希望得到一个完备、权威版本的心情有所理解。近年来,近代人物的日记出版了不少,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嵩焘日记》、《达化斋日记》(杨昌济著)、《宋教仁日记》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忘山庐日记》(孙宝瑄著)等,他们均遵循了对原稿不作增删的正确原则。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何日也能见到无删节的吴虞日记呢?但愿是不久的将来。

      最后,附带对出版日记之类的书,提一个技术性的意见,供出版社考虑。每读日记类书时,最感头痛的是,看到某日条下记有一有用材料,而要搞清它是那年那月的某日,则往往需要来回翻上好多页才能查清。因此,建议出版日记类书,最好在每页的天头上都印上某年某月字样(有的日记日前有月份的,则只需印上某年即可),这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一九八五年三月

    原载于《读书》1985年第6期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Telegram 邮件

    相关文章

    汉赋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读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

    2025年6月9日

    新世纪汉赋研究的奠基之作——评龚克昌教授的新著《全汉赋评注》

    2025年6月9日

    一道跨越中西文化的彩虹——龙协涛《文学阅读学》读后

    2025年6月9日
    留言 取消回复

    Demo
    头条

    跟习近平一样 普亭也不出席巴西金砖峰会

    2025年6月26日8

    凯特王妃罹癌若无好转…他揭应变计划 筹备葬礼代号曝光

    2025年6月11日6

    普亭纪录片 曝25年前就决定积极靠拢中国

    2025年5月4日5

    新西兰黄金签证吸国外富豪 美申请近半 中国居次

    2025年6月24日3
    不要错过
    娱乐

    重返国际时尚舞台… Angelababy亮相巴黎时装周 网:脸在江山在

    由 小电2025年7月7日0

    Angelababy现身巴黎高…

    罕见同框谢霆锋… 陈奕迅晒搞怪照 自称两人是「细路」

    2025年7月7日

    80岁麦克道格拉斯宣布停工:不想暴毙在片场

    2025年7月7日

    差36岁爷孙恋结婚倒数 74岁李龙基手捧大束玫瑰泪迎未婚妻出狱

    2025年7月7日
    Demo
    © 2025 明鉴新闻网
    • 首页
    • 新闻
    • 生活
    • 科技
    • 禁闻

    键入关键词,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Esc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