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承压,失业大军除了图书馆外,多了「避难」新选择,在北京、重庆、深圳、哈尔滨等不少城市,出现了专门的「假装上班」公司,让消费者花钱租下工位(办公桌)上班。其中一家在北京亦庄的「假装上班」公司,内部有会议室、休息室、零食区、接待室、直播间,每人每天收费49.9元(人民币,下同,约7美元)。专家分析,这类公司提供求职者满足「体面」的需求,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中央社引述工人日报报导,一家位于深圳龙华清湖高级办公楼的「假装上班」公司,创办人刘冠杰曾是一名自由职业者,长期辗转于深圳各大图书馆、咖啡馆,因此发现了这一需求。开业以来,公司近20个工位基本每天都满员。
一名待业者说,在家时,家人再宽容,自己也会不自觉产生愧疚感,但在「假装上班」公司没有这样的精神压力,每个人都能安静做自己的事,也能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得到一些启发。经过此番经历,他就要入职一家金融公司了。
刘冠杰说,来「假装上班」的人当中,有的是尚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他们想了解上班是什么感觉,以便做好心理准备;还有的是求职群体,在这里结识朋友、交流学习,缓解压力的同时培养自信。也有一些人实际上有工作,只是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需要环境塑造仪式感。此外,还有从事副业的人群,需要低成本办公空间处理业务。
不过,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假装上班」只是噱头,像是在玩「剧本杀」,难以解决职场空窗期的实际问题。一名对家人隐瞒辞职的女性说,「不上班时会尽量压缩开支,一天花费几十元『假装上班』不便宜」。她总是按时到附近的一家图书馆看书。目前这类公司按天收费30元到100元不等,包月更便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认为,「假装上班」的概念触及社会关注的就业环境、职场压力、身分认同等热门话题,容易形成扩散效应。一些中小企业将闲置办公资源灵活出租,本质上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表示,提供办公空间只是「假装上班」公司最基本、最简单的服务,公司一方面要满足求职人群在职业过渡阶段对「体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要让聚集的同类人群在心理上得到相互支持,并且通过创业分享、技能交流等,为职业瓶颈期人群提供更多脱离当前生活状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