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潮玩企业,必须有能力面对产能和黄牛问题。但企业也坦言,有时候,饥饿行销是必须的,即使产能没问题,也要借此维持粉丝对潮玩的热度。这是行业里公开的「默契」。
Labubu,这个尖耳朵、九颗锯齿状牙齿又笑容狡黠的「北欧精灵」,如今几乎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潮流玩具。而这个顶流潮玩也让其制造商、来自中国的泡泡玛特公司面临甜蜜的烦恼:Labubu的稀缺和长期断货,已打破一二级市场间的微妙平衡,黄牛扫货、哄擡二手价格等乱象,让消费者的抱怨增加,泡泡玛特也必须正视解决。
官方放量「挤泡沫」
Labubu并非一个新IP,由香港插画师龙家升在2015年设计,2019年泡泡玛特推出盲盒系列,起初反响一般,甚至被诟病「很丑」。直到2024年,它的搪胶毛绒玩具在泰国意外爆火,一线明星和泰国政府为其站台,随后又被欧美时尚潮流圈追捧。过去一年,The Monsters系列营收同比增长了726.6%,成了泡泡玛特最赚钱的IP。
今年这股热潮「出口转内销」Labubu也开始在国内大范围走红。Labubu 3.0是泡泡玛特在4月24日开售的新品搪胶毛绒玩具,国内定价99元(人民币,下同,约14美元),很快成为现象级爆品,但除了发售前两天有货外,Labubu 3.0在线上线下都持续缺货了一个多月。
这次新品上线,正好赶上Labubu全球热度的巅峰,引发了疯狂的抢购。5月中旬,伦敦一家门店因顾客争抢Labubu爆发肢体冲突,泡泡玛特紧急叫停英国16家门店Labubu销售,消费者称现场有黄牛以超过100英镑(约138美元)的溢价转手倒卖。6月14日,南韩门店也因消费者过多,暂停线下销售。6月15日,杭州一家新店开业却在当天店以「内部整改问题」为由临时闭店,有消费者目睹黄牛冲进店内「端盒」,引发顾客不满。
二手市场也出现超高溢价。在国内某二手潮玩交易平台,6月18日之前,原价99元的「前方高能」隐藏款,最高被炒到了4600元以上,普通款的均价也在400到500元。
产业研究者张书乐从2021年起研究泡泡玛特的营销模式,他指出,近年来,许多潮流消费品都出现了「理财化」的现象,比如之前的炒鞋、现在的炒盲盒,人们通过溢价转卖获利。潮玩在全球的二级市场都存在黄牛炒作问题,比如迪士尼、精灵宝可梦等,并非中国市场所独有,与品牌方的主观意愿关系不大。
但在他看来,过去泡泡玛特可以靠产品稀缺性来吸引消费者,因为适当的稀缺能让品牌形成追捧潮流,但如果过分稀缺导致过度的溢价,对品牌的长期发展是有害的。因此这次Labubu在全球掀起抢购潮,也倒逼公司加大投放量,降低市场风险。
这轮大规模补货,也是泡泡玛特针对Labubu3.0系列全球抢购的主动调整。泡泡玛特一位内部人士近期向媒体表示,在线预售是为了优化体验、让更多人买到货。如今在天猫、抖音等平台,Labubu 3.0系列产品链结已经下架,但据媒体统计,在6月19日,泡泡玛特京东旗舰店销售量超过30万,天猫旗舰店销售量超过70万。
网民将此次补货潮戏称为「618泡泡玛特事变」,二手市场的热潮有所平息。据观察,6月29日,在某二手平台上,隐藏款价格已跌至2000多元,普通款普遍腰斩至120至200元;6月17日,现货整盒在二手市场能卖到2500元,到了18日就降到了1500元左右。销售日期愈晚,二手价格愈低。她抢到的8月25日预售订单,一个黄牛主动联系她,提出的收购价降至680元。
大规模放量,影响了泡泡玛特的股市。6月20日,泡泡玛特的股价一度跌超6%,当周累计跌幅接近15%。但随后股价又有所擡升。截至6月30日,泡泡玛特的股价上涨了超3%。
在张书乐看来,尽管股价有所下跌,但这并不影响泡泡玛特的经营状况,只是推动了部分热捧资本的撤离。虽然其补货尚未完全到位,但对于泡泡玛特而言,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潮玩企业,必须面对当下的问题。
大量补货有效吗?
盲盒销售机制的特殊性,为黄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以12款常规盲盒系列为例,人们抽中隐藏款的概率仅为1/144。被制造的稀缺性,带来了产品溢价和保值空间,也催生二手交易市场。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曾在2021年回应称,高溢价现象仅存在于泡泡玛特极少数限量产品中,属于「个别案例」。
但在Labubu爆红后,黄牛炒作似乎变得更加常见。从2024年起,黄牛利用「黑科技」插件软件在线抢购,多次被媒体报导。有人靠倒卖Labubu日入2万元。
为了限制黄牛,近年来泡泡玛特也在调整销售策略。据了解,在泰国曼谷的门店,官方采用预约取号+现场放号来规避黄牛哄抢。在国内,官方渠道买Labubu,每个ID限购12个。今年2月,在河南一家泡泡玛特线下店购买Labubu 2.0,为防止黄牛和店员串通,顾客必须先在官方小程序选定门店并下单,现场扫码付款,不能代买。盲盒产品也必须由店员随机拿给顾客。
黄牛乱象须遏止
但由于长期缺货,加上全球市场需求火爆,二手价格被不断推高,连普通消费者也纷纷加入抢购和转卖的行列。
今年1月,一位专程去曼谷购买当地限定版Labubu的消费者说,当地一些消费者预约进店购买,但出了门,转手就把货卖给了等在门口的黄牛。许多国内游客也愿意「带货」回国—泰国限定版Labubu,折合人民币470元左右,卖给国内消费者,少则赚200元,多则能赚400、500元。
26岁的程之秋(化名)也知道二手市场可以轻松转卖,所以在放量的那两天,她毫不犹豫抢购了至少10个盲盒,其中包括一套整盒装。程之秋坦言:「我也卖给过黄牛,普通人看到那么高的溢价,很难不心动」。她将三、四个普通款单品原价转给了网友,整盒以750元价格卖给黄牛,这比594元的原价高出26%。
实际上,短期内集中补货很难遏制黄牛乱象。对品牌而言,仍需在补货策略和产品稀缺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泡泡玛特COO司德提到,泡泡玛特希望做一个好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好的理财产品。他举例,在补货上,一个理想的模式是泡泡玛特旗下另一IP—SKULLPANDA的温度系列,在二手市场的售价比原价低,反而创下了泡泡玛特历史上最高的销售纪录。
产能不足 山寨LAFUFU、LAGOGO蹦出来
当人们买不到正品时,市面上却出现了大量盗版「LAFUFU」,甚至长着Labubu脑袋的电子狗「LAGOGO」。
6月以来,一些消费者在网上反映,此前通过官方渠道购买的潮玩产品,未能在订单页面承诺的「最晚发货时间」内寄出,最长甚至延误近20天。对此,近日泡泡玛特在其抽盒机小程序上发布致歉公告,称「由于近期订单量激增,部分订单未能及时发货,正在紧急发货中,预计会在7天左右为消费者发出」。
今年以来,泡泡玛特管理层多次表示Labubu走红是「甜蜜的烦恼」。在2025年3月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司德提到,Labubu搪胶毛绒款总是售罄,是因为去年的订单量增长「远超预期」,甚至到自己「都不敢签字」的程度。
泡泡玛特内部人士也向媒体透露,市场需求远超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为应对激增的订单,在春节后就紧急召回工人、扩充产能,但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把缝纫机都踩冒烟了也跟不上需求」。
过去两年,泡泡玛特在加速全球化布局。财报显示,2024年其国内及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75.2%。在所有产品中,Labubu无疑最受欢迎。TheMonsters系列在过去一年里营收同比增长726.6%,成为公司旗下营收排名第一的IP。
泡泡玛特主要采用代工模式,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潮玩之都」东莞,此外,深圳、中山、赣州等地也有工厂生产相关产品。
据了解,潮玩的产品开发要经历草图、3D建模、渲染、油色、工程拆解、模具开发、生产等多道工序。一位曾经为泡泡玛特做过代工的潮玩生产厂商表示,工厂从接到泡泡玛特的订单,被告知要生产某款产品,到拿到图纸、工程拆解、模具开发再到组装,生产周期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
广东一家潮玩生产厂商负责人秦海峰(化名)指出,潮玩不像一些益智玩具、文具那样有长期稳定的销量,主要是短周期的风口,更新换代速度快。如果风口过去了,生产出来就会砸在手里。品牌方通常会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先观察市场再决定是否加单,以控制成本风险。因此,短期内需求会导致订单骤增,工厂生产的确存在滞后性。
他提到,更重要的是目前潮玩的生产依然高度依赖手工组装。例如潮玩的头、手、眼、耳、帽子等部件在喷漆后,还需人工胶粘拼装,难以通过自动化来提高效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在线上抱怨买到的Labubu搪胶毛绒玩具品控不如之前,出现了大小不一、歪脖等情况,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在订单激增时很容易出现品控问题。
据秦海峰了解,目前东莞等沿海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任务厂更愿意接利润更高的外贸订单。因此,泡泡玛特近年来也将部分代工订单迁移到了江西赣州、贵州等内地省市。
但受访者也提到,Labubu长期缺货,不仅是产能问题,也与营销策略有一定关系。秦海峰补充说,因为潮玩卖的是情绪价值,品牌方会有意放缓节奏,以制造稀缺感和持续热度,「如果一下子满足所有需求,人人都有,可能就不再关注它了」。
这在行业里已是公开的「默契」。他坦言,自己公司生产的品牌,出了一个爆款,就算能在15天内完成补货,也会对外称需要等待一个月,可以让粉丝保持一定的期待。
此外,出于全局考虑,产能过度倾斜给某个爆款产品,也会打乱其他产品线的节奏—加产意味着挤占其他品类的生产时间。
截至2024年,泡泡玛特已有四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IP。「对品牌来说,也会适度保持一些IP的饥饿感,让粉丝持续关注不同系列」,秦海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