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场整治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中央办、国务院日前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度以行政法规要求精简文档、会议等「短文短会短话」七大项为公务员减负。 然而,基层却爆料,地方政府公文互抄成风,通报、新闻稿「你抄我、我抄你」,甚至有主管「教导」抄外省、别抄本省,使跨省市抄袭公文屡见不鲜。
新华社报导,基层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1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规定」于2024年7月30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共7个部分,包括切实精简文档、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等方面。这也是中央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
「规定」要求严控文档数量,年度实际发文数量一般只减不增,超过上年度的应当向上级党委办公厅(室)书面说明。坚持「短实新」文风,除部署综合性工作,地方和部门文档一般不超过5000字,部署专项工作或者具体任务的文档一般不超过4000字。
规定也对开会做出相关规定,本系统本领域综合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只安排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单位参加,不搞层层陪会;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同时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同时讲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或者会议主报告不超过1小时。
另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中国官场掀起减负行动,但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公文互抄的现象,刚发布的通报或新闻稿,不久后就能在别的地方单位看到几乎一样的内容,只是换了个单位名称,跨省市抄袭更早已屡见不鲜。
山西省五台县7月9日一篇县长调研稿的内容,与7月5日五台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调研稿的内容高度雷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发布的「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中,不但水文数据抄袭湖南省安化县的数据,连内文里安化县的乡镇名称也完全照搬未改,形成「平乐县隔省指导安化县」的笑话。
报导指出,多名公务员坦承,在时间紧、任务急的压力下,彼此「借用」内容和「裁缝式写作」(指四处剪贴他人文本)已成为心照不宣的输出模式,即使发现被抄也不会主动联系抄袭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指出,公文抄袭不仅削弱大众对政府文档权威性与真实性的基本信任,使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说服力,也暴露了政府部门「应付工作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