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落实社保制度,原意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但值此经济成长低迷且社会弥漫对前景悲观氛围之际,引发可能激起劳资对立甚至再次冲击经济的担忧。社保究竟是官媒所说的「稳定催化剂」,还是广大企业和劳工的「生计催命符」?
中国9月1日起落实强制社会保险制度,消息经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发布解释确认后,引发大批企业与劳工恐慌,担心无法负担高额的社保费用。有老板说愿意缴纳社保,但员工不同意,只能被迫调降工资反映社保成本;由此而来的店铺倒闭潮、劳工失业潮可能加剧,老板崩溃,员工躺平,结果可谓「双输」。未来可能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规避社保或是部分职缺可能被退休人员和机器人替代现象,使中国劳动市场正面临变革。
综合媒体报导,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指出,雇主和员工之间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无效,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约时,有权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该解释9月1日起实施。这被官方视为保障劳工权益、促进社保体系更加健全的「解释二」,近来给广大微小企业及低工资劳动者带来沉重负担。
小企业主与员工喊「生存困难」
中央社报导,一名法学院毕业、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女子在视频中哭诉,老板表示她的社保须从她薪资中扣,月薪2500元(人民币,下同,约350美元)扣完1800元社保后只剩700元,等于每天只赚31元,让她「根本活不起」;但若不缴社保,无法当实习律师,更无法取得律师证成为执业律师。
小红书上一名小老板发文表示,以他公司员工为例,按比例缴纳社保,没有全额缴纳,但一名员工的社保也要2000多元,员工负担400至500元,公司负担1400至1600元。现在小微企业几乎都是苦苦挣扎,「大量的小微企业根本无法承担这个成本」,预计市场将会涌入大量劳动力。目前该文章已删除。
据第一财经报导,老麦(化名)在四川某城市和妻子开了家咖啡店,「解释二」让他感觉措手不及。「咖啡店开了十多年,几十名员工来来走走,从来没有为他们缴过社保」,他说和员工一直以来约定工作满一年可以买社保,双方各承担一半,但没有一名员工愿意缴纳,因为来打工的人较年轻,多把这当过渡工作。
目前,店里除了他和全职经营咖啡店的妻子,还有3名20岁出头的员工,这几名员工不缴社保,每人每月到手3500元,老麦估算员工缴纳社保后,每月工资剩2000多元,「员工能否接受,还不一定」;而且「一些咖啡店已经在保本甚至小亏经营,再加上外卖平台的影响,缴纳社保多出来的几千元成本对于一些经营者来说,并不轻松」。
商户和员工之间约定不缴社保的情况并不少见。经济观察报报导,在湖南长沙开街边餐饮店的李涛,雇了10名服务员和3名厨师,2016年开店以来,他和所有员工都维持不缴社保的默契。李涛担忧,如果员工工作不开心,就能去告餐厅要求补缴社保或索要一笔经济补偿;但如果合法合规缴纳社保,餐厅就可能亏损,因为补缴社保的费用几乎等于这家店的全部利润。
超龄劳动者 工作机会来了吗?
近日,麦当劳、环球影城等企业招聘退休人员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由于招聘时值社保将全面实施之前,企业向退休人员乃至银发族敞开大门,被解读是因应社保制度的权宜之计,但也可能成未来新用工常态。
第一财经报导,麦当劳一直都在招聘退休人员以补充全职员工,主要招聘的是50岁出头刚退休的退休人员,超过63岁就按规定不能上岗了。麦当劳方面称,严格依法运行招聘政策,退休返聘等劳务关系员工亦享符合法规的报酬及保险。
除麦当劳外,不少家餐饮店也一直都有聘雇退休人员,但并不普遍,多数餐饮业还是首选年轻员工,但也不排斥灵活用工、多元用工作为补充作法。一般来说,咖啡店、美发店等均以招聘年轻人为主,超市的收银员、理货员等对年龄的要求并不严格;企业还会在一些年轻人不愿做的岗位上招聘退休人员,比如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半夜、通宵等特殊工时岗位等等。
老麦认为,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能用退休人员来取代的,在他看来,招兼职工或退休人员并不是好「解法」,这两类人无法满足一家咖啡店的日常经营需求。「兼职工,要是做一两天就走了呢?要不要培养他们?也很难想像一个老年人做咖啡学拉花」,老麦说,如果打扫卫生的话,可以招聘老年人。
舆论指出,9月1日以后,灵活就业人数将会增加,兼职工作与企业间相互借调的「共享员工」可能大量出现,甚至原本的全职工作,可能被拆分成三个兼职轮班,以规避社保。这源自于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不稳定,是他们不愿缴纳社保的主要原因。
机器人 成用工最优解?
在社群平台有关社保的热烈讨论下,据红餐网报导,一则机器人爆改「中餐大厨」的帖子引起不少网民留言交互,不少网民调侃「这下好了,机器人不用交社保,餐饮老板不用焦虑了」,「机器人会不会取代真人厨师啊?」
事实上,近年不少企业确实在使用炒菜机器人后算了一笔用工帐。以安徽湘菜品牌寻湘地带为例,在其正餐门店中,采用「智能化设备+传统炒炉」结合方式,2台智能炒菜机器人承担近50%炒菜工作,而且仅需1人即可完成,为后厨节省了1.5个炒菜师傅。另据新湖南报导,使用炒菜机器人,人力成本可降60%;传统后厨往往需要两名厨师,月薪合计约1.8万元,而机器人方案可实现「1人操作5至6台设备」,人力开支锐减。
炒菜机器人在餐饮业的应用由来已久,比如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所有门店都配备有炒菜机器人,已在全中国开出超过500家门店,且其所有门店的炒菜机均为自研,已叠代至第三代。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徽菜品牌小菜园,早在2023年就开始使用炒菜机器人,其上市募集的资金,一部分就是用于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每台炒菜机器人客单价5万元计算,预计花费1.5亿元,平均每家门店大约会投放5台炒菜机器人。
报导认为,年轻厨师愈见紧缺情况下,机器代替人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为规避社保压力,完全使用炒菜机器人替代真人厨师并非餐饮用工的最优解,尤其顾客愈来愈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菜品和真实的情感交流,而这就需要真人厨师去完成。而且,此前有专家提出考虑让机器人也缴纳社保以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建议,看来想借机器人规避社保,在未来也不一定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