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实验室到竞技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飞快,不但会弹奏乐器、跑步、踢足球、打拳击,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展现出艺术表现力与技术的融合。在机器人逐渐变得万能的背后,是一群工程师日夜测试、反复试错的奋斗,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展现。
8月的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很科技,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此举办,集结了全球16国、涵盖127个品牌的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在表演赛现场,9台人形机器人随着「秦俑魂」的古乐舒展金属关节,3D打印的盔甲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却精准重现汉代乐舞的柔婉身段。它们是本届赛事机器人群舞项目的冠军,以精彩的人机共舞抓住所有人的目光。
秦俑魂编排 如精密工程
综合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报导,北京舞蹈学院与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光谷东智」)这支跨界团队从7月中旬开始筹备,机器人从发髻、脸部再到身上的盔甲,以及后面散热的织物全部由3D打印打造,完全贴合机器人的可动关节以及身形。在机器人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这些来自武汉的人形机器人「光子」与一名扮演「将军俑」的人类舞者合作演出,以磅礡气势与精妙舞姿,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科技艺术对话。
这场群体舞蹈「秦俑魂」的编排堪称「精密工程」。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表示,为了让机器人能够翩翩起舞,工程师们对其硬件进行了全面升级,从内核的电机到各类零部件,都经过重新选型与优化,确保机械结构能够承受覆杂舞蹈动作带来的应力与冲击。
拆解音乐 节奏贴合指令
机器人的舞蹈动作采集则是由舞蹈演员穿上动作捕捉服进行的。由于机器人缺乏人类天生的平衡感与柔韧性,难以完成旋转、脚掌碾地这类高难度动作,无法直接照搬人类舞蹈动作。于是,主创团队对舞蹈动作进行了巧妙精简与改编,技术团队也在硬件和算法层面进行大量优化。此外,群体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也是一大挑战,从队形切换、动作同步以及电子屏表情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很复杂,需要十几人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团队将动捕视频与音乐进行细致拆解,甚至以半秒为单位,将音乐节奏精准贴合到机器人的动作指令上。
在群舞赛场上,这些身高1米7、体重7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在人类舞者的引领下迈出凝滞而有力的步伐,金属关节折射的冷光与大秦的雄浑气势交织,震慑全场,最终以以92.54分的高分斩获冠军。
软垫场地 如同发力陷阱
在群舞比赛中拿下亚军的鹿明机器人代表队则在赶场中挑战极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中将机器人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支企业战队刚结束位于北京亦庄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赛事,就带着部分机器人直奔「冰丝带」赛场。不同于办公室的硬化地面,表演赛场地的软胶垫层如同「陷阱」——当机器人完成群体舞蹈中的箭步蹲动作时,右腿液压杆的反馈延迟比平时增加很多。「就像人在棉花上跳舞,每一步都得重新计算发力角度。」团队快速反应发现问题,将地面硬度数据传回服务器,让机器人通过机器学习生成新的控制策略。
运输损耗也是对所有参赛团队的一大考验。从外地赶来的机器人中,有一台因颠簸出现细微变形,导致左臂摆动幅度产生偏差。一名参赛队伍负责人表示,工程师必须轮流通宵,扫描重建受损部件模型,再通过便携式工具焊接修复,最终让机器人重新融入队形。为了全方位满足机器人的能源补给与设备维护需求,主办单位专门设置了充电区与维修区,为机器人的高强度训练与赛事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委会技术物流部工作人员黄鑫表示,运动会技术团队根据不同型号机器人及各赛项需求,提供有线网络、Wi-Fi无线网络、低频遥控局域网三套网络服务,并在Wi-Fi信道方面进行优化避让,既保证了机器人用网的高速连接,又保障了现场转播媒体的网络质量,「我们希望为所有参赛队伍及机器人提供最全面的技术保障,让它们在赛场上展现出最佳状态。」
机器人舞蹈比赛的评分标准自然与人类有别,艺术度、完成度和总体效果度是重点。舞蹈赛裁判胡娟涓表示,艺术分着重考量音乐与动作的融合程度,「例如当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舞蹈动作是否能与之呼应,像搭配秧歌步伐或民族化的手势,这种艺术表达的一体化呈现至关重要」。
动作定位 必须明确精准
完成分在总分中占比最大,要求机器人从动作起始到结束都保持高度的清晰度,每一个动作定位都必须精准到位,让裁判能一眼分辨出是摆手还是伸手,以此凸显完成表现的明确性;总体效果则聚焦于舞台感染力,那些能够牢牢吸引裁判目光、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且易于产生共鸣的表现,往往能在这部分斩获高分。
在单机舞蹈比赛中,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下称「通研院」)BI⁃GAI-Unitree战队荣获冠军。「我们的参赛舞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既有中国功夫这类体现传统文化的动作,也包含了交际舞、国际舞等元素,风格很丰富。」通研院具身机器人中心运行主任黄思远表示,这次运动会在国际关注度很高,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人关注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