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热潮席卷企业界,但金融时报分析史坦普500企业财报与公开文档发现,多数企业虽频繁提及AI,却鲜少具体说明其营运效益,相较之下,对风险的认知较为清晰,反映出不少企业受「害怕错失机会」(FOMO)的焦虑所驱动。
微软、亚马逊、Google母公司Alphabet与Meta等科技巨头预估今年将投入3,000亿美元,发展大型语言模型基础设施。然而,非科技领域的消费性企业,例如可口可乐与Lululemon,虽在监管文档中扩大篇幅讨论AI,强调的却是资安、法律风险与技术可能失效等隐忧。
然而,非科技企业如可口可乐与Lululemon,虽在文档中增加对AI的讨论,焦点却集中在资安、法律风险与技术可能失效等隐忧。
Gartner资深总监Haritha Khandabattu点出关键:「许多企业采用AI时,问的不是『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如果竞争对手先解决了怎么办?』」
客服与数据密集型产业最能具体说明其AI应用。薪资服务商Paycom指称,AI已成为「吸引与留住客户的重要差异化因素」。
此外,能明确枚举AI优势的企业,多与AI驱动的数据中心需求相关:能源公司First Solar与Entergy视AI为需求成长动力;铜矿商Freeport-McMoran指出AI发展支撑金属价格;设备商Caterpillar则因支持云端与生成式AI数据中心而受益。
不过,AI导入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成长动能。制造商Dover利用AI追踪冰雹损坏车辆的维修流程。但其股价表现自ChatGPT推出以来,仅勉强追平史坦普500指数。
创新应用,例如军事供应商Huntington Ingalls将AI用于战场决策;动物保健公司Zoetis以此加速马匹医疗检测;
在风险方面,最普遍的是资安疑虑。超过半数史坦普500企业在2024年文档中提及相关风险。微软警告AI部署不当可能损害客户权益或社会信任,Lululemon则忧心交易数据外泄。
其次,企业担心AI导入失败。微软与麻省理工研究显示,高达95%的生成式AI试行计划未能正式部署,主因在于工具缺乏长期记忆与客制化功能,难以集成至既有系统。
法律与监管风险亦持续上升,Meta与百事可乐均指出,使用受版权保护数据训练AI可能面临侵权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