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发现,一种人工智能(AI)生成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工作产物,正在工作场域里蔓延,称之为AI生成的「粗制滥造内容」(workslop),在此情况下,企业投资AI不但可能毫无回报,还可能损失惨重。
哈佛商业评论22日发表一篇由史丹福大学和BetterUp的共同研究,指出这种「伪装成生产力」且「毫无实质内容」的荒谬AI产出,正蔓延成一场职场流行病。研究调查1,150名美国各行各业员工,四成表示过去一个月曾收到过AI生成的粗制滥造内容。
这指的是看似白领产出的某种成品,实则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例如:华而不实的PPT简报、充斥术语的官样报告,或看似可用的电脑代码。在内行人眼里,这些产物「缺乏能推进项目的真材实料」。
研究指出,有些人使用AI是为了「润饰优秀的工作成果」,但也有人用它来「生成实际上无用、不完整,或缺乏项目关键背景资讯的内容」,这意味着,别人必须花更多时间来修正。研究人员说,AI粗制滥造内容的「潜在影响」在于,它会「将工作负担转嫁给下游人员」,
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成本。雇主表示,这样的内容每每都得花上近两小时处理。研究人员依据受访者自陈的薪资计算,这些内容恐日积月累成每月186美元的「无形税负」,对一间拥有一万名员工的企业来说,每年估计损失逾900万美元的生产力。
也就是说,企业采用AI工具不仅无法提升营收,看来还会损失金钱。麻省理工学院(MIT)日前发布研究报告,表示高达95%投资生成式AI的机构获得「零回报」。
不仅如此,人们在处理这类工作时,感受到一种更深沉的忧虑,也就是在当前文化氛围里,美国大企业不断宣称,AI的强大威力迟早会取代那些被迫使用这项技术的人。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贾西今夏附和Anthropic首席执行官阿莫戴,向员工传递消息,表示AI将引发「白领裁员潮」。
CNN指出,AI生成的粗制滥造内容是企业盲目采用无效工具的必然(且可以避免的)结果,只因听信少数硅谷亿万富豪高喊聊天机器人是「下一代互联网」。此外,AI公司尚未推出能完全取代人类工作的产品,却已开始铺陈说词,以便在机器人提升企业生产力失败时,把责任归咎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