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轻人的周末休闲不太一般,愈来愈人开始走进山野,以手机和图鉴为工具,在林间寻找野菜与菌菇,「打野」不仅重拾儿时乐趣,也重新创建起与大自然的关系。
极目新闻报导,90后设计师张月朗在清晨蹲身拨开落叶,辨识出一株野苋菜,惊喜地向同伴分享叶片背面的淡紫色与红色茎秆。她笑言,「这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比任何网课都踏实。」来自潮汕的她,童年记忆里跟着奶奶挖鼠曲草做粿,如今通过「打野」找回熟悉的气味。
同样沉迷山野探索的王明,从一篇蕨菜贴文开始踏入「打野」圈。他回忆,曾在阳台山发现一株特异牛肝菌,引来中科院研究员联系采样,虽然最终不是新品种,但这段经历让他相信:「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自然发现的参与者。」
这股热潮也延伸到社交平台,从「秘密野菜基地」到「辨菇防误中毒攻略」,挖野菜不再只是长辈的技艺,而是年轻人周末放松、学习与分享的新场域。然而热情之余,也有声音呼吁「永续采摘」与生态意识。
深圳仙湖植物园植物保护专家李楠提醒,城市山林虽资源丰富,但部分野菜可能含有农药或重金属,误采毒菇更可能危及健康。她认为,「打野热」若能结合自然教育、科学指导,将是一种珍贵的公民生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