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医院抢面包?最近「新中式养生」在社群媒体上火起来,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面包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不少人把医院的面包店当作新的打卡点,话题遍及北京、天津、扬州、贵州等第。有中医科医生表示,应更理性购买,另有网友质疑称,叫「情绪安慰面包」也许更合适。
综合媒体报导,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今年上半年,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刚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一小时内便售罄,餐厅外排队买面包简直成了医院一景。
之后,贵州也闯进了中式面包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推出了颇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
根据一位养生爱好者小九( 化名) 介绍,她在天津中医院开的烘焙店先后买过荷叶消暑包、黄耆养生包、麦冬吐司等中式养生面包,「馅料很丰满,味道和市面上的普通面包确实不太一样,但整体是好吃的」。
与开在医院的面包店不同,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烘焙店选择了与传统面包店相似的位置,开进了商场里。在同仁堂知嘛健康北京五棵松万达店,店内有包括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耆胡萝卜吐司、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中式面包产品在售,单价在16到36元之间,并不算便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提到,当前消费者购买中式面包的原因,在于药食同源食材+ 面包的结合创新了传统食品的形式,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颖、独特食品的好奇心。
北京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表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食品,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可以为了味道购买、为了文化认同购买、为了好奇购买,而不必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问题。
对于医院里的药膳面包热销,网友也意见不一。少网友表示支持,「这样的中式面包有创新性」,但也有网友质疑,「中式面包真有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