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慈善捐出去的衣服,最后竟然又出现在成衣市场?成都一女子发布视频称,自己曾托朋友将旧衣服捐赠给贫困地区,一天无意间刷到直播间正在售卖类似的衣服,便以88.89元(约12.4美元)的价格买回。没想到,从袖口、水晶扣发现这件衣服正是自己先前捐出去的那件。对此,平台已对涉事直播间启动调查。
来源:江浙新闻
极目新闻报导,黄女士称最初购买这件衣服时,袖子处有瑕疵,水晶扣掉了一颗,还因此得到老板板娘的优惠,另一颗扣子也曾被长辈换成过其他款式。而她从直播间买回的这件,连扣子都与自己捐出的那件一模一样。她感到很震惊,为何捐出的衣服会出现在直播间?
事件曝光后,涉事直播间已下架该商品,平台方回应称已启动调查。
类似的事件并不是偶然的个例,据宁夏三级政协调研发现,大量直播间所谓的「尾货孤品」、「品牌样衣」,实则是经分拣处理的二手旧衣,商家通过论吨收、按件卖的模式赚取高额差价。
报导指出,早在2024年5月,央视新闻就曾曝光过辽宁的刘女士在某平台的直播间购买了号称是「尾货孤品」的一条连衣裙和一条裤子,收到货后,刘女士发现衣服不仅破旧,而且裤兜里还装着东西。
为了揭开这些「尾货孤品」的真面目,央视记者来到了华南某地的一个有名的服装尾货批发集散地,对价格较低的几个目标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到处都打着「供直播间」的广告。记者带着在尾货市场买到的这些所谓的新衣服,到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旧衣回收厂进行调查,老板当场判定为旧衣服。
早先被曝光的旧衣回收项目借公益之名敛财,企业将捐出的旧衣倒卖牟利。如今,这种倒卖链条更与直播带货结合。直播间以旧充新的虚假宣传,让捐赠者的善意被反复利用。
报导引述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苏号朋表示,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违法行为。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交易市场和电商平台的经营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