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铁站内见到早餐车、便利店不稀奇,但在站内开设食堂还是头一回。愈来愈多地铁食堂出现,瞄准广大通勤族「行」和「食」的需求,打造「约饭经济」,目标是官民双赢。
约饭吗?去地铁站。近日,苏州地铁广济南路站挤满了来吃饭的食客,他们都是为刚开门迎客的苏州地铁自营「广济南大食堂」而来。这是中国首个开设在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不用出站就能以人均20元人民币(约2.7美元)搞定一餐。昆明地铁大食堂也紧随其后营业。「地铁食堂」模式不仅提供民众便利的用餐新去处,还能改善地铁经营现况,有望推广至全国。
★中首个地铁食堂 在苏州
「我和朋友点了红烧肉、基围虾、粉丝、咖喱鸡丁还有一盘青菜,总共花费40多元,算下来和外面大众快餐的价格差不多。」来自苏州的韩玥妍说。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本地人,过去韩玥妍从未想过坐个地铁还能在站内食堂用餐。
广济南大食堂位于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换乘站广济南路站站厅,可同时容纳约280人就餐,有面点档、特色档、自选档、轻食吧、铁板烧、麻辣烫六大档口,既有五香爆鱼面、枫镇大肉面等苏式经典面,也有沙拉等减脂套餐等,日均供餐量超2400份,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和附近楼宇办公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前来就餐,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尝鲜。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苏州地铁主要乘客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其中包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与工薪阶层。在地铁站点设立食堂,能为他们提供便捷、经济的就餐选择,切实解决通勤途中的用餐难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开设地铁食堂具有积极意义。
一位在苏州地铁工作的文姓工作人员透露,他特意去体验过两次,「大荤一般9到12元,小荤5到7元,素菜3到5元,汤和米饭免费提供」,毕竟是国企食堂,味道环境卫生各方面都有基本保障,「不过听部分乘客反馈,稍微有点小贵,可以适当降低价格」。鹿珂(化名)点了2个大荤、1个小荤、2个素菜一共38元,也感觉贵了点,「价格便宜才是打工人的首选」。
韩玥妍认为,在她看来,食堂价格与外面大众快餐相近,但对于像她这样的独居年轻人而言,买菜做饭既耗时费力又可能吃不完,点外卖又担心卫生问题,现在上下班途中就能在国企食堂解决吃饭问题,「营业时间从早上7:30到晚上10:00,满足苏州人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的需求,且结算方式很智能,盘子放上去就能识别菜品和价格」,生活便利了很多。
一位范姓食客表示,地铁内的社区食堂为上班族和老年群体的用餐带来了极大便利。食堂将原料、调料等信息公示,以透明化模式运营,让人感受到其用心,当地居民吃得也安心。「食堂装修不错,菜品选择多样,有众多志愿者提供服务,垃圾清理也十分及时」。
★盘活闲置资产 推动消费
事实上,大约半年前,广济南大食堂所在地还是一处闲置多年的空间,广济南路站也只是功能单一的地铁站。
苏州轨道交通城市运维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谷亚军表示,在地铁站开设社区食堂,不仅是惠民之举,也是深挖地铁闲置资产价值、推动消费、融入城市发展大局的举措。目前苏州地铁全线现存85处存量资产,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278座站点全面增设站厅商业种类。
他指出,苏州地铁对不同的资产进行分级定位,编制地下商业空间中长期规画,推出地铁商业品牌「汇星连」,引进「品质美食、精品快销、生活服务」三大特色业态,目前已与37个品牌达成合作。
据悉,今年1月已有29家品牌店铺在临顿路站、苏州火车站、塞拉利昂站等13个内核站点开业。谷亚军说:「我们与7-Eleven达成了深度合作,2025年已在苏州地铁新开5家便利店,后续将不断拓展覆盖面。」
谷亚军表示,苏州地铁预计3年期可盘活12个存量资产,经营面积将增至约27万平方米,在营面积增加254%,开发率达到68%。2025年他们计划开发9个项目,包括苏州广济南路站地下大空间、南门站地下大空间、石路站、蠡口站、大湾站、阳澄湖中路站、徐图港站、桐泾北路站、永城国际。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运行院长段进军表示,就苏州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而言,总体利用率处于良好水平。随着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如何高效集成地下空间与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对于城市内核区及人流密集的节点区域意义重大。
他称,若地下空间全部用作公共服务空间,不利于业态发展,因为业态发展本质上需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反之,若完全商业化而缺乏公共空间,开发同样难以成功。因此,怎样有效平衡二者关系,成为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段进军建议,在盘活地下空间闲置资产方面,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全面规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画完成后,可通过招商引资、租赁、售卖、招标等多种方式推动业态发展。他强调:「在地下空间尤其是地铁空间利用上,业态多元化至关重要。」
★昆明地铁食堂 跟进上菜
苏州地铁食堂的火爆,让地铁食堂这一模式进入大众视野。据云南网报导,继苏州成功试水,云南昆明地铁也随即宣布,昆明地铁大食堂于今年4月中旬对外营业,针对城市上班族「没时间买菜做饭」的痛点,提供「下班顺路带回家、十分钟吃上热饭菜」的解决方案。
昆明地铁大食堂的前身是地铁员工食堂,此前由第三方餐饮公司运营。为响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及市场化转型的要求,轨道集团将员工食堂收回自营,降低成本,并为对外经营提前做准备,最终让每一位昆明市民以及外地旅行者都能通过大食堂享受到安全、快捷、高性价比,同时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我们主要推出了针对通勤人群的阳光套餐,主打在9到15元区间的套餐,如活力的早餐组合,包子、豆浆、酸奶在12元左右,职场能量包主要就是荤素搭配+米饭15元」,昆明地铁大食堂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堂并特聘「云南滇菜烹饪大师」、「鲜花美食技术状元」研发昆明地铁大食堂面点、云南特色美食专线等,面向游客带来舌尖上的新奇体验。
据了解,昆明地铁大食堂与多家农副产品供应链签订直供合作协议,每日凌晨4点由专业配送车队「点对点」运输,确保食材新鲜安全。同时食堂还引入了区块链溯源技术,只须扫码即可查看食材种植地、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信息。
此外,食堂成立了由30名员工代表组成的食堂监督管理自律委员会,推行全流程透明化管理,每周三12点开放「云端后厨」。员工可通过平台观看厨师烹饪过程,发现卫生问题可直接联系食堂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理。
昆明地铁大食堂更进一步深化了社区功能。据报导,未来将优先在地铁换乘站及交通枢纽站内布局形象店,针对通勤人群推出15元以内的高性价比套餐;在地铁站外围设置爱心窗口,于特定时段为环卫工人、老年人等人群专供基础套餐;开展「昆明地铁大食堂」餐车进社区,服务范围延伸至地铁未覆盖的居民区、办公密集区和产业园区,还将提供预制菜半成品配送服务。
●具备推广潜力 将成2025爆火餐饮业态?
与此同时,在网上多条苏州地铁食堂的视频评论区里,关于苏州地铁社区食堂模式能否全中国推广的讨论也引发了大众关注。
曾刚指出,地铁内置设社区食堂具备全中国推广的潜力。他提到,当下部分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因自身规模所限,往往难以设立内部食堂。以上海与苏州为例,大量年轻人在城市中心区域面临就餐难题,高昂的餐饮成本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经济压力。而在地铁站点布局社区食堂,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部分人群的就餐困境。
昆明轨道集团在「十四五」2331发展战略中也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圈」,推动地铁从单一交通功能向「城市服务综合体」转型。昆明地铁大食堂作为昆明地铁生活圈主导的民生服务平台,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从员工食堂到城市食堂的全面蜕变,实现「轨道赋能城市,民生驱动经济」的战略愿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表示,利用地铁空间资源开展商业活动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推广可行性。他说,将地铁空间资源用于商业,交通便利性是其突出优势。目前,地铁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借助地铁空间资源增加收益,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铁经营状况。
不过,程世东表示,对于地铁站内空间资源的具体利用方式,建议交由市场检验,「一般而言,普通便利店和小型餐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程世东并指出,各地在规画建造地铁时,鉴于地下建设成本高昂,更多仅着眼于满足交通功能需求。通常情况下,只要能够保障交通功能正常运行,便不会额外预留过多空间资源,因此站内可用于商业开发的富余空间有限,也导致利用地铁空间资源开展商业活动的规模难以扩大。
曾刚表示,在部分城市,地铁管理模式相对固化,带有浓厚的传统国企管理特性,在决策和运营过程中,往往遵循较为严格的流程与规定。开展诸如开设社区食堂这类新业务时,相关工作人员可能面临较高风险责任。
「即便业务成功开展,个人收益也不会显著增加,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却需承担较大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作人员推动创新业态的积极性。」曾刚说,这种体制机制的束缚,使得新业态在引入和推进过程中面临较大内部阻力。而在实际运营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规范运营管理,仍是推广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点。
此外,程世东提醒,在利用地铁站内空间开展商业活动时,务必遵循一项基本原则,即不能对交通出行功能造成过多干扰;「建设地铁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交通出行需求,商业设施的设置不能影响整体交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