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苗绣、华美银饰、传统植物染…,设计师的巧思将非遗技艺与时尚融合,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之下,激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飨宴,向全世界展现「顶级中国美」。
刚刚落幕的2025春季中国国际时装周很「非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服装品牌在伸展台上大放异彩,设计师们「非遗为魂、环保为根、时尚为桥」,将千年苗绣、银饰、剪纸、植物染等技艺跨越时空,成为衣橱里新一代的文化宣言,更向世界自信传达东方设计之美。
香港文汇报报导,时尚圈里对非遗创新、国潮文化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今年春季中国国际时装周中,有三分之一的发布秀都和非遗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深度对话也成为AW2025北京时装周的内核命题,多场大秀都以不同维度诠释了「文化为核,设计破圈」的趋势。
★大山孩子 秀苗族刺绣
贵州设计师杨春林说:「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靠资本堆砌的空中楼阁,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温度捂热的火种,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里藏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生存智能。」
这次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杨春林把非遗之美搬上国际级舞台,作为「贵州村T」的发起人,他将对贵州非遗的热爱与眷恋融入每一处设计细节。
作为「贵州村T」的发起人,阿新不仅让来自大山的45个孩子登上了时装周的秀场T台,还把对贵州非遗的热爱与眷恋融入每一处设计细节。秀场服饰上,杨春林大量运用苗族刺绣、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蜡染、银饰等非遗技艺,还将苗族飞歌、苗族古歌、芦笙舞、侗族琵琶歌等贵州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让观众既看到贵州的绝美风光,又听到动人声音,让观众全方位领略当地的独特魅力。
伸展台上,身着苗族刺绣服饰的「哪吒」迈着自信步伐走来,敖丙、齐天大圣等角色随后依次登场,民族服饰与神话IP的奇妙结合,让秀场充满新鲜与感动。杨春林表示,其中一位小朋友穿着的古老百鸟衣是他曾祖父留下来的,历经了120年,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蜡染图腾 赋涅槃活力
另一场以「涅槃」为主题的时装秀同样引发关注。非遗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设计师成昊八年来深居苗岭,钻研非遗文化与技艺革新,他将千年蜡染图腾与现代美学熔铸于服饰经纬,苗族的鸟图腾进而变形转化,乘着时尚之风在现代秀场舒展羽翼。
报导指出,在成昊看来,「涅槃」不仅取意于凤凰浴火,更源自苗族古歌中鸟图腾的基因密码—丹寨苗人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并以百鸟衣、蜡染纹记载着蚩尤部落的原始信仰。这些图腾是祖先与自然契约的密语,更是族群在迁徙长路上镌刻的无字史书,「每道褶皱都成为连接祖先与现代的媒介,每件衣裳都成为行走的文明火种,在模特转身的瞬间,完成千年文明记忆的触碰,续写未竟的重生史诗。」
为了赋予非遗蜡染「涅槃」的翅膀,成昊扎根贵州八年,与宁航蜡染工坊的画娘共执蜡刀,从蜂蜡流动的物理过程中汲取非遗精髓。他以苗族蜡染为内核,通过材质、纹样与色彩的突破性重构,实现非遗技艺的当代转译。
除此之外,模特演绎的服装在传统棉麻蜡染基础上融入羊绒、羊毛等天然纤维,提升了面料的保暖性与垂坠感。通过蓝靛草三度浸染工艺,衣料呈现深浅渐变的蓝调纹理,以蓝白对比呼应着苗族「山魂水灵」的宇宙观。
成昊的时尚风格更展现在对环境的关怀,「涅槃」系列秉持着绿色可持续理念,通过蓝靛草天然染色减少化学污染,开发可降解羊毛复合面料,采用「多次浸染」技术降低水耗,更将蜡染废料转化为文创教具,形成「生产—教育—再生产」的公益循环。
成昊更与宁航蜡染工坊合作,以订单式保护传承画娘技艺,并将销售利润反哺苗岭生态修复,构建一个从文化存续到自然再生的体系。
★彝族蒉染 展民族美学
「阿牛阿呷」品牌则聚焦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彝族服饰的千年之美。设计师阿牛阿呷深耕布拖植物染20年,作品从织、染、绣阶段都精心设计,更采用古老的彝族制作「蒉染」技艺,结合彝族阿都服饰的轮廓,并大量使用阿都女郎的华丽银饰,以缤纷的蓝色和大凉山独特的简约的服饰风格,展现非遗技艺在现代文明中的创新活力。
报导称,「阿牛阿呷」本季作品主题为「丹红扎『礼』的蓝色精灵」,以布拖县彜族的百褶裙「丹红扎妮」为灵感来源,用古老的植物染将羊毛线染成蓝色和红色,将非遗技艺转化成可穿戴的「民族美学礼物」。
阿牛阿呷站在当地手艺人的角度去设计,力求源于大山归于大山,将潮流、时尚、市场融在源与归之间,以传统工艺为第一人称讲述手工艺的魅力,展示大凉山布拖「蒉染」与彝族阿都服饰的创新设计,将彝族服饰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语言。
布拖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彝族阿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蒉染」技艺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布拖蒉染以蓼蓝为原料,通过手艺人灵巧的双手,将彝族的自然崇拜、自然美学融入布料之中。
阿牛阿呷表示,每一块蒉染布都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她希望以非遗为原点,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边界,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桥梁,「让世界看见彝族之美」。
另外,贵州省盘州市服装设计师阿迪阿思(浦思)设计的时装充满彝族少数民族元素的,也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崭露头角。
●设计师:几代人文化累积 我只是搬运工
70多岁的老人挽起裤腿、脚踩草鞋,扛着木犁踏上伸展台,和他一起的还有45个孩子:有的挑着酸汤鱼,有的拎着丹寨鸟笼,有的就站在老人的犁上。他们穿着绣满星辰的苗衣,从中国西南跨越1800公里,把苗族、侗族的刺绣和银饰送进国际时装周,在聚光灯下惊艳全场。
新京报报导,这场结合非遗与时尚的走秀,创意来自36岁的苗族服装设计师杨春林。他来自贵州凯里湾水镇双元寨,皮肤黝黑,从肩袖到鞋面处处绣花。他的苗族名字叫古阿新,寓意「勇敢」和「希望」。
这场秀红了,杨春林变得异常忙碌,每天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分割,品牌赞助商、媒体都找来,一小时能接五、六个电话。
他坦言,就像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一样,孩子们在伸展台上的步伐并不专业,他们紧张、脸红,走得歪歪扭扭,但也正是这股纯粹和原始触动了观众。
杨春林强调自己「只是搬运工」,他只将服饰搬上了伸展台,因为传统民族服饰的颜色和款式无法出自某位设计师之手,那是几代人文化与美学的累积。
这是杨春林第三次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去年9月,他带着山里40多名妈妈参加时装周,回来后很多孩子都问「我能不能去参加?」让他产生了带孩子走秀的念头。
他表示,苗族文化中,孩子一出生,母亲就要为他们绣一套衣服。这套衣服由背、肩、袖口、前胸、前后摆片等十几个板块构成,使用平绣、堆绣等多种手工绣技艺。
因为工序复杂,加上妈妈只有在农闲时才有空绣,所以一件成衣通常需要绣五、六年,孩子可能只穿一年就穿不上了。杨春林觉得,「这套衣服是真正的奢侈品」。
民族服装支系繁多且复杂,一套完整的苗族服装通常会有几十件配件,包括前片、后片,还有绑腿的、绑脚的以及头饰。杨春林几年前曾经搭配出错,这次他坚持要母亲跟着孩子来,因为「只有她们最懂这些服饰」。
再度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杨春林在秀场上用尽心思。整场秀运用了苗族刺绣、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蜡染、银饰等非遗技艺,还有苗族飞歌、芦笙舞等表演。其中一名小朋友穿的是古老的百鸟衣,这件百鸟衣是他曾祖父留下来的,历经120年。孩子们在走秀时,手里也都拿着酸汤鱼、丹寨鸟笼、苗家血豆腐等物品,展现民族特色。
整场秀中,老人扛犁背着孩子走秀的一幕格外引人瞩目,杨春林透露,原本计划是父亲背女儿,但因孩子的父亲生病无法到场,另一位小朋友的爷爷临时救场。那名爷爷是贵州农民,穿着草鞋,扛着日常农活用的犁,犁还是专门从贵州寄来的。他走秀时没有伴奏音乐,只有自己清唱的民谣,「这不是设计好的时尚创意,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呈现」。
从去年7月起,每周五、六、日,杨春林都会在凯里市风情园长廊举办贵州「村T」,至今已办了400多个主题秀场,吸引超过3万人参加,去年为地方创收3600多万元。杨春林透露,办贵州「村T」的动机来自于有一次带妈妈去欧洲参加伦敦时装周,村里其他100多名母亲都很羡慕,于是他就想把T台搬回家乡。
杨春林说,在老家,许多女性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是婚礼,她们会穿上母亲或外婆制作的嫁衣。在穿上嫁衣那一刻,她们是拥有自己名字的「某某某」,但婚后,她们就变成了「谁的妈妈」,只有在舞台上走秀,才能拥有自己的名字。杨春林表示,「我希望她们能受到灯光和摄影机的环绕,有观众赞美她们的服装」。
贵州村T暴红后,下一步杨春林想藉用良好的曝光度,让城市的孩子、妈妈造访他的家乡。在时装设计方面,也希望能创办一场少数族裔时装周。杨春林表示,他和团队还在探讨如何让妈妈们通过「村T」平台获得收入,让大家在走秀之外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