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然而在个人经济能力限制下,要想每餐大鱼大肉,不但不实惠也不健康;就算为了省钱想自炊,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时间和料理天分。于是打工人们在寺庙的暮鼓晨钟里,品尝斋饭的纯净、在国企风食堂吃进安心,从五谷杂粮中找到最简单的小确幸。
距离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隆福寺,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挂着「素斋」牌匾的小屋门口,挤满了排队吃素面和小菜的人。当寺庙成为当代热门打卡地,不少寺庙的斋饭也被捧成网红,社交媒体上出现各地寺庙斋饭的「攻略」,去寺庙「干饭」成了不少都市青年的解压法则,也成为寺庙经济里重要的一环。原本空灵的寺庙除了袅袅香火,更增添了一股烟火气。
★斋饭精致 菜名也浪漫
新周刊旗下九行Travel报导,不少体验过斋饭的人都说,寺庙供应的食物颠覆了自己对素食的理解。毕竟斋饭发展至今,早已突破了人们对于僧人每日「咸菜配粥」的刻板印象。吃惯了外卖快餐的打工人,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些素食口味带来的惊喜。
一碗15元人民币(约2美元)的清汤面,配上面筋、木耳、香菇做成的素卤味。一口吃下去,面筋混合著红油的香味,有点「红烧牛肉面」的错觉;再来个一碟五元的小菜,加了许多麻油的香辣口味格外带劲;最后以十元的巧克力蒸糕当甜点,做为一餐的句点,这样的「套餐」着实有点打破一般人对斋饭的刻板印象。
在这些暴红斋饭中,素面是最大宗的主流类别。
上海龙华寺罗汉面配料丰富,有香菇、面筋、豆皮、笋、胡萝卜,另外配上一颗溏心蛋,一份炸素鸭,再加入桌上免费的牛肝菌辣酱,是不少人心中的斋饭「白月光」;北京戒台寺的素面,则是碱水面配上萝卜片、炸好的蘑菇丝,被誉为北京最鲜美的素面;苏州西园寺更是根据不同的配料,分为不同口味的「观音面」、「吉祥面」、「如意面」。
家常素菜也是斋饭的常规品类。厦门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不但料理精致,菜式名字也取得十分浪漫,如半月沉江、香泥藏珍、长生果糖…,想把菜名一一对应上食材,可能需要一番想像力。
仿荤菜则是能吸引更多普通人的斋饭形式。成都文殊院香园的素斋以仿荤菜著称,「凉拌猪耳朵」用蒟蒻替代猪耳、「甜烧白」用冬瓜代替五花肉、「梅菜扣肉」则是以豆筋模仿五花肉的口感,搭配川渝正宗红油香辣口味,让人一吃难忘。
★网上攻略 从位置到口味
报导称,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们整理出不同城市的「寺庙吃斋」攻略,从饭堂位置、菜品口味、价格高低都有详细测评。曾经特供信徒、略带神秘的寺庙饮食,就这么被一一展示、对比。
部分斋饭是免费的,就算要收费,价格也大多在十元到几十元不等。于是年轻人们在「寺庙游」的行程安排中,将饭点列入考虑,怀着虔诚之心把斋饭装进胃里,一趟祈愿之旅也就此达成了圆满。
明明都是素菜,但斋饭好像被施了特别的魔法,许多人以前不爱吃的青菜,在寺庙里吃起来竟变得格外脆甜。网络上有年轻人说,她所在的寺庙里,每天除了固定的家常素菜,还会不定期供应甑糕、果干、糕点;师父们下山归来,则会带回奶茶、蛋挞、酸奶等零食。原本她抱着减脂的心去做义工,结果两周的时间里胖了3公斤。
更多的时候,斋饭让吃饭这件日常小事多了仪式感。在寺庙里,僧人们吃斋饭被称为「过堂」,吃饭时需要遵循很多礼仪,比如止语,而端碗的姿势、添饭的手势都有相应的标准。
★庄严进食 福报吃下肚
习惯了用电子榨菜佐餐的打工人们,在寺庙感受到相对「庄严」的进食氛围,就算是平常习惯剩饭的人,看着桌上「珍惜福报,请勿浪费」的字样,也硬是把「福报」一根不剩地吃进了肚子。
寺庙所处的环境似乎也能为斋饭的口味加持。大理的寂照庵因为地处苍山,其斋饭甚至成为网上火热的「森林餐」。露天食用的斋饭,配上苍山徒步,让不少人真正「为了一口饭爬苍山」。
报导指出,随着斋饭的火红,「寺庙下午茶」成为一股新潮流,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上海法华寺的「聚福聚财」咖啡店,都是节假日需要排队的热门打卡点。
北京隆福寺的米糕成为网红产品,不但经常涌现排队人潮,每人还限购一袋;不远处还有一个售卖下午茶的房间,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茶饮、水果捞、素汉堡」等等茶点。走进去,一名穿着僧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巧克力慕斯」,旁边是两元可以无限续杯的茶饮,而一个阿姨正在挑拣僧人自种的草莓,售价十元一小盆。
★热门单品 限量须抢购
寺庙食物就这么悄悄「卷」了起来。像是上海龙华寺的牛肝菌辣酱,就成了热门单品,可以在线下和网店购买,但因为数量有限,时常需要抢购。与此同时,素面的盒装速食版、青团等也都可以在寺庙的小店里买到。
和上香、手串、周边文创一样,食物也成为「寺庙经济」的一环,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为寺庙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
根据启信宝发布的「2024寺庙游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玉佛禅寺所控股的企业就囊括了餐饮、零售、商务服务业、批发业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投资了近300个创业项目。
吃完素斋、上完香,如果不愿离开,还可以点上一杯两元的热茶,续上内心难得的平静。食物配合上寺庙,这个当下最流行的安慰剂,的确温暖了不少人。
●10元吃局长同款 打工人爱上「国企风食堂」
杨铭宇黄焖鸡回收剩菜、华莱士后厨苍蝇乱飞不堪入目、蜜雪冰城用隔夜柠檬片…,今年央视315打假大会曝光一批无良商家后,打工人一觉醒来发现常吃的餐点原来一点也不干净卫生。为了吃上一口安心饭,更不想再被黑心店家背刺,他们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能吃饱、又能吃好的新思路—国企或机关单位对外开放的食堂。
在工作压力下,好好吃顿饭或许是纾解苦闷的方式之一,但就算是再精致的白领,午餐的外卖三件套也脱离不了米线、麻辣烫和黄焖鸡;就算公司有食堂,面对如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菜色,也总有吃腻的一天。但一些打工人发现,有一些国企和机关单位的食堂居然是对外开放的,而且只须花上十元,就能吃上一餐荤素搭配、菜式齐全的与「局长」同款盒饭。
三联生活实验室报导,在北京,物资部大院、气象局或是卫建委科研所这种机关单位的食堂,只要花上20元就能吃上体制内的同款餐点;江浙沪地区也有很多市政府对外开放食堂,院子里可以免费停车;一些城市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提供午餐自助,十元两荤一素,还包含水果和餐后酸奶。一群会享福的打工人,终于在「国企风食堂」里享受了一把被宠的感觉,「这里没有预制菜包,只有大厨现炒,大厨们在后厨猛抡大勺,你在座位上炫就完了。」
在互联网上,还有人总结出北京国企风食堂的攻略:「位于中关村的气象局食堂最豪横,档口里的肉菜比素菜还多,18元就能吃到撑;朝阳区的煤矿文工团菜品不输酒店自助,晚餐不仅有海鲜和披萨,还有免费的现磨豆浆;西直门的卫建委食堂30元不限量,菜品少油少盐,主打健康,不仅有粗粮还有水果和汤。」
报导指出,一开始,溜进国企风食堂的打工人们,还觉得有些胆怯,「毕竟这里是人家的场子,跟你邻桌的人都是穿着行政夹克、夹着公文包的领导,或是研究导弹和火箭的大专家。」后来才发现,其实来这里吃饭的很多人,都是得知了机关单位食堂对外开放的消息,花了门票进来吃饭的。「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炫耀身分,而是看中了这里的性价比。比起社区食堂,这里的菜样更多、做法更精致;比起街边的餐厅,这里的卫生绝对有保障,甚至是公务员的同款午餐。」
农科院的职工食堂也成了很多人用餐的优选,这里包括节假日在内,每天都对外开放。菜色不仅讲究荤素搭配,有些还是现点现做,主打新鲜,连看似平平无奇的腐竹,都是特供级标准。
很多人还会把去机关单位吃食堂,当成自己午休短途游的一环。在北京海淀工作的95后北漂小陈,经朋友介绍发现,离自己公司500米的卫星制造厂,食堂就对外界开放,35元荤素不限量,不够可以自己加菜。
小陈说:「大家平时午休,都是吃完外卖就趴在桌子上。而机关单位的食堂大多开在大院儿里,去食堂里吃完饭,还能顺便在园区里转转。这样放放风,不仅自己心情舒畅了,而且下午的工作效率还更高了。」
打工人在这些「国企风食堂」里吃饭,还吃得到安心。国企风食堂会直接公布每周菜品采购清单和供应商资质,一些企业甚至会在食堂门口设立食材展示位,让员工查看当天使用的米面粮油蔬菜,绝不会让你吃到有问题的食材。而且,在机关单位的食堂如果遇到食安问题,从负责采购的科员到高层领导都会被处罚。在这种责任制度下,卫生问题自然也得到保障。因此,即使国企风食堂的饭菜未必是最便宜的选择,依然有人每天坚定地来打饭。
★解决三餐 也稳心情
报导称,对漂泊不定的打工人来说,有一家稳定的食堂可以依靠,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也意味着生活从此有了个稳定的精神支柱,下了班不用再烦恼该吃什么。那怕是被迫换工作,也会优先选择有食堂附近的公司。甚至有人吃着吃着开始惦记起事业单位的编制,「当年爸妈苦口婆心劝考公,没能说动我。如今倒是被食堂的饭菜收买了,自觉想要上岸了。」
去食堂吃饭的习惯养成后,也改变了许多打工人的生活方式,北漂两年的小K说,以前每天下班不是和朋友聚会喝酒,就是回家点个外卖,然后瘫着刷短影片。但现在只要下午6时半一到,他就会准时直奔食堂,生怕去晚了好菜被抢光。这样的作息久了,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更健康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前爸妈还会问我下班了,又去哪瞎折腾了,现在不用打电话,也知道我在食堂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