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坂口志文获得今年诺贝尔医学奖后,南韩媒体纷纷以「日本第30个诺贝尔奖诞生」报导此事,「韩国报导」总编辑边真一说,经济实力逼近日本的南韩,至今仅得奖两次,南韩对于诺贝尔得奖不能输日本,可说执念甚深,但似乎并不顺利,分析差距到底在哪。
边真一指出,整体而言,南韩报导日本人得奖的笔调,交织敬畏与嫉妒。在诺贝尔奖获奖数上,日本排世界第5,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与法国。被称为大国的俄罗斯,含旧苏联时代,得奖数仅约日本的一半。至于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截至目前,包括持中国国籍的人在内,获过生理・医学、文学与和平奖各1次,共计3个。
南韩得奖过两次,一是促成南北首脑会谈的前总统金大中,在2000年获到和平奖;另一是去年作家韩江的文学奖。化学、物理等学术领域挂零。关于原因,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金元俊(音译)2021年9月曾分析,南韩在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技术基础环境脆弱,年轻研究者无法在不必担心生活等的情况下,全心投入研究。
边真一认为,原因可能不止这些。他说,坂口教授坚持研究长达40年,始终如一,座右铭是「一步一步」(一步一脚印),但韩国人对于这种「一步一步」的积累较不擅长,凡事希望一次搞定。
他12年前为出书采访日韩文化与国民性差异时,在首尔采访经营日本料理店的友人,友人说,在韩国约15年间,雇用超过60名韩国员工,能撑过一年的员工,只有2、3个人。起初去日本进货的时候,还会带员工去日本进修。但只要去过日本受过一点训练,就自以为成为一流师傅,回国后立刻自己开店。
边真一表示,在日本通常要经过10年以上的磨练,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人。韩国人性格有「快一点、快一点」的倾向,总希望迅速见到成果。然而,发明与开发需要稳健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有强大的忍耐力,相较韩国人,日本人或许更能忍耐。这也是「30比2」的差距。
边真一这篇文章上架后2天,京都大学特任教授北川进得到诺贝尔化学奖,是日本的第31个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