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红色滤镜:中国如何让我们‘看见’它想要的样子”特展闭幕,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10月30日共同举办座谈会, 就“当我们谈论政治与中国:从展览现场到公共讨论”,各界人士呼吁民众持续揭露事实、了解中国真相,共同抵御中共认知战渗透。
台湾教授协会、台湾青年世代交流协会、台湾中央广播电台、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台湾智库等单位,于10月3日至30日在二二八国家纪念馆,举行“认识中国——红色滤镜:中国如何让我们‘看见’它想要的样子”特展。
主办单位指出,“戴上红色滤镜的前后,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吗?”通过中共官方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就如同戴上了中共提供的红色滤镜。主办单位说,红色滤镜遮蔽了中共不愿提及的真相,戴着它,大家看见的是被筛选、被塑造后的世界。然而,真相并未因此消失,唯有大家摘下滤镜,才能重新理解“中国”的真正样貌。
《红色滤镜》特展让民众了解中国真相 抵制中共认知战
主持人、台湾智库研究员胡瀚雯表示,过去几周团队持续进行了《红色滤镜》特展的宣传与介绍。虽然受场地展期限制,展览仅能展出一个月,但期间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并获得相当热烈且正向的回馈。
胡瀚雯说,同时,也有不少观众对展览的发想、设计与理念提出各种疑问与好奇。正因如此,团队才特别在展览即将闭幕之际举办此次讲座,邀请相关策展与创作人员,希望进一步分享展览的内容与核心概念。
“红色滤镜:中国如何让我们看见它想要的样子”策展人林子莛表示,这次展览以“阅读文本的展览”为核心,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文字转化为具互动性的体验,并以“让阅读不无聊”作为发想延伸。
她说,展场以红色滤镜象征中共对现实的扭曲,观众须透过红色透明片辨识被隐藏的资讯,体验“真相需要主动阅读”的意涵。六大展区结合互动装置与文本,呈现中国从历史宣传、资讯审查到对外扩张的现况。展览并与中央广播电台及营队学员合作,打造思辨与记忆的公共空间。
林子莛强调,言论自由让人有机会看见真相,她也期盼“红色滤镜”能成为持续对话与讨论的重要场域。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执行长蓝士博表示,《红色滤镜》特展探讨“如何理解中国”,是当前台湾极为重要的课题。展览选址于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意义深远。该馆(原为台湾教育会馆)自1931年落成以来,历经日本殖民、战后省参议会至民主化时期,不仅见证了台湾的政治变迁,也成为艺术、教育与思想交流的重要空间。
蓝士博说,二二八纪念馆不只是历史古迹,更连结转型正义与人权议题,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平台。他强调,理解中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中国的误解与盲目期待,曾在历史上造成伤害。《红色滤镜》正是为了打破这样的迷思,帮助不同世代重新理解现代中国的真实样貌,避免重复过去台湾人民对于中国的错误期待。
蓝士博表示,二二八纪念馆不仅是记忆与哀悼的场所,更是行动与思辨的基地,期盼透过此展,让更多人从理解台湾出发,进一步理解中国与世界,找到与历史对话、实践未来的方向。
青年代表、淡江大学战略所学生蔡明颖表示,本次《红色滤镜》特展旨在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有考据才为实”,揭示威权体制如何透过资讯操弄发动认知作战,以分化社会、巩固统治。
蔡明颖强调,家庭与学校教育应勇于面对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讨论,培养社会对资讯战的辨识与免疫能力,他呼吁民众持续揭露事实、守护真相,共同抵御中共认知战的渗透。
台湾智库研究员陈玺安表示,《红色滤镜》特展虽最终于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展出,确认场馆的过程中也曾因主权议题与中立原则被其它场馆拒绝,这不是特例,显示即使台湾是自由民主的社会,办理政治性展览仍常遭遇资源、行政与舆论压力,许多公私单位与场馆希望“去政治化”、避免争议、要求行政中立,但究竟何为中立?反映出台湾社会对“政治中立”的模糊理解。
陈玺安说,谈论中国议题有其必要性,然而,当展览触及“批评中国”或“揭露中国影响力”等主题时,常会面临网路攻击或外部舆论压力,《红色滤镜》特展也曾遇到质疑与挑战的观众,不过,正是有这样的讨论与交流火花,更显得此类展览的重要。
陈玺安强调,展览的意义,不只是呈现立场、单向传达,而是创造理解、引发讨论,让不同立场的人共处在同一个展场,制造交流与思考的机会,她认为,只要社会愿意持续办展、观展与讨论,民主的能量就能持续下去。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10/31/n1462693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