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至1949年之间国共两党的那场决战中,中共最终赢了国民党。对此,中共自己的一个解释是这个结果体现了“民心向背”。 按照这种说法,中共当时之所以能够成为赢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是因为民意当时是向着中共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就需要我们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与各阶层的社会意向做一番具体分析。
构成当时中国社会结构顶层的,是国共两党的核心人员,这个层次上的这两部分人,政治倾向自然是完全相反的。他们人数不多,但也是“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接下来的第二个部分,是城市里的高级知识份子。这些人主要是当时各类正规的社会机构如大学、报刊、研究机关等等的工作人员,通常都过着不错的日子,所以他们的想法一般都比较温和。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不甘于知识份子的本分,喜欢参政。他们参政的方式是发表文章、演讲,说自己的政治观点,然后向国共两党兜售,搞政治投机。这部分知识份子就相对不那么安分,这批人主要是通过办刊物来进行政治活动的。但他们办的刊物,不是真正意义的媒体,而是一种同仁论坛,是宣传自己的声音的,不是那种反映社会事物内部资讯,从而起到监督制衡作用的西方式的舆论传媒,所以这种刊物上讲的东西反映不了民意。这批人离底层社会较远,他们反映的只是自己的“民意”。这个层次的人,总体数量不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他们只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瞎嚷嚷。他们比较左倾,在政府那里没有什么得意的安排,有失落感,希望中共冲一冲政府,也好有机会投机一把。所以,这部分人的民意倒是向着中共的。除开这部分左倾高级知识份子,还有一些高级知识份子同政府合作,如胡适,还有傅斯年、罗家伦之类的五四时期成名后成长起来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是右倾的,当然不会向着中共。没有人统计过这些左、右倾知识份子人数的对比,但两者的数量显然不会太悬殊。
这之后就是一般有文化的城市职员队伍。这些人数当然要多一些,但当时占人口的比例还是很低很低的,有个1%不得了。这部分人对国民党政府肯定不满,但也没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些人是向着中共的,他们大多像沙子一样的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辛苦谋生,只求安稳,多数是安定派。所以这部分人的“民意”至少肯定地讲,不能放在中共这边。
再下来,就是城市中下层百姓了。这些人没有任何组织来表达他们的意向,而且,他们到底有什么意向也不难推测,无非是过好一点的日子。他们当然对现状不满,但他们也未必知道什么是更好的状况。至少他们大部分肯定不知道中共的主张是什么,即便知道,也无法同自己的境况改善相联系起来,何况中共的政策主张里,具体地讲,就没有什么针对他们的主张。所以这些城市贫民阶层对中共没有什么倾向性。事实上,抗战结束后到1949年期间,城市里并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可值得一提的里应外合,让中共攻城更容易一点。长春围了那么久,也根本没有贫民起义。这都很说明这部分人的态度。
那青年学生呢?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讲,青年学生都是倾向于激进的,当时的学生多数也确实比较左倾。但他们人数很少,也不可能持久的影响城市中下层居民的思想。其实,从抗战结束后到1949年整个期间,也没有什么真正持久的学运。不多的几次学运,持续时间都很短,影响力也没多大,而且有证据证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中共操纵的。
再剩下一块就是农村居民了。他们又可以分成所谓“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块。国统区农民,没有什么好讲的,谈不上支持政府,但也绝对没有对抗政府,一些零散发生的乡村冲突,任何时代都有,与“民心向背”没有什么关系。至于“解放区”的农民,核心问题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倾向,而是中共用强力与种种欺骗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动员并控制了他们的意向,这才是中共所谓“民心向背”的秘密所在。你控制住了,你就有了一个数量足够大的“取样”,然后你就可以一下子用这个“样本”代替全部。这个“样本”被控制住了,样本的资料你就可以掌握在手。你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这样,从事后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你就可以拿“解放区”的那个“民意”来代替全国的民意,而且不经意的就跳过了必要的逻辑环节,一下子,把结论放在这里了。这也就是说,所谓“解放区”农民的“民意”,实际上只不过是被中共动员、控制的“民意”而已,它根本就不能代替全国意义上的“民意”。
换个角度看,当时中国农村识字率很低,你通过什么方式让这些人认识国共之争的含义,从而还给出倾向性的选择呢?不可能有这样的事。设想一个平静的山村,突然来了个外人,说警察在追我,我是共产党,来救穷人的,立马三刻,农民就把他藏起来了,有这样的事吗?这个山村的村民倒很可能因为同情怜悯之心,而收藏这个共产党员,但绝对不可能在你气喘吁吁地讲你是来救我们村民的,所以我就藏起你来,那怎么可能呢?这是常识可以判断的嘛。可是中共却正是用这样虚构的事例来解说佐证所谓“民心向背”的。
可见,中共一向吹嘘自己打败国民党反映了“人心向背”,这纯属站不住脚的谎言。
(注:本文大量引用了近年来大陆网路上广为流传的《中国革命史探谜: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一文中的有关内容,但编者对个别地方略为做了编辑与加工。)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13/8/14/n394069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