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菜单
    趋势
    •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 陈奕迅染新冠肺炎 微博疯传他骤逝 她怒斥说真相
    • 张哲瀚遭中国封杀求生 罕见吐心声
    • 孙俪拍戏戴结婚耳环 男星吐不愿和她拍吻戏惊人内幕
    • 「折腰」原着激情尺度大? 刘宇宁调侃:照原着拍大家都得进去…
    星期三, 21 5 月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Demo
    • 首页
    • 新闻
      • 大陆
      • 国际
      • 财经
      • 娱乐
      • 社会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生活
      • 健康
      • 历史
      • 家居
      • 文化
      • 猎奇
      • 美食
    • 禁闻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首页»生活»文化»《六韬》新译
    文化

    《六韬》新译

    明河由 明河2025年5月4日没有评论0 查看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WhatsApp Reddit Tumblr 邮件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邮件

    周·吕望/撰 李晓雪/译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2],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王三。”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译文:

      周文王姬昌将要外出打猎,命太史编占卜吉凶。太史编占得卜兆说:“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所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根据卜兆将会得到一位公侯之才,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你成就功业,其恩泽将惠施于你之后三代称王的子孙。”文王问:“兆词是如此吉祥吗?”太史编答道:“我的远祖太史畴,曾为舜王占卜,得到了皋陶这位贤臣。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文王于是斋戒三日,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在狩猎期间终于遇见了太公姜尚,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

      文王上前慰问太公道:“您十分喜欢钓鱼吗?”太公回答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文王问:“为什么说钓鱼的情况与此相似?”太公回答说:“钓鱼中能体现出用人的三种权谋。用鱼饵诱鱼上钩,等于人君用禄位诱人入仕;用香饵诱鱼冒死来食,等于人君用重赏诱人尽忠致死;把钓得的鱼按大小不同,分别各尽其用,等于人君把求仕的人按才能高下分别任以各种官职。钓鱼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所以钓鱼的意义十分深邃,并且可以用来参透更大的道理。”文王说:“我愿意听听其中深奥的道理。”太公回答说:“源远泉深,水流才能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根深蒂固,树木才能茂盛;树木茂盛,果实才能结成,这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才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才能成就事业,这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人情感的外露形式;通达深挚情理的人,掌握了事物最深的本质。现在我若道出肺腑之言而无所忌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怎样做能够达到这样呢?”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来吞饵上钩。鱼吞食了鱼饵,就会受制于钓丝;人享用了俸禄,就会臣服于君王。所以,用香饵钓鱼,鱼就可以得而杀之;用爵禄网罗人,人才就能尽归己用。以对待家的情怀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可出类拔萃;以治国之理来谋取天下,天下就会完全归附。

      啊!万物漫漫绵绵广远久长,有聚合就必定有离散;万物幽昧混沌,它的光芒却必定久远。微妙啊!圣人的德泽,循循善诱而匠心独运。欢乐啊!圣人的智慧,使人们各得其所,又给人们树立起同心同德的核心。”

      文王问道:“怎样树立能同德的核心用以收揽人心而使天下归顺呢?”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之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之人共享其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岁时变化,地有货财滋生,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仁”存在的地方,天下之人就会归附。能免除人们死亡的危险,解除人们面临的危难,救助人们遭受的祸患,救济人们陷入的危急,这就是“德”。“德”存在的地方,天下之人就会归附。能与人们一起分担忧虑,一起享用欢乐,喜好人们所喜好的,憎恶人们所憎恶的,这就是“义”。“义”存在的地方,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民众都是喜欢生存而厌恶死亡,喜欢仁德而趋向利益,能使天下人获得利益的,就是“道”。“道”存在的地方,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致礼,说道:“好啊!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呢!”于是请太公坐上猎车一同回朝,并立为国师。

    文韬 盈虚第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圣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尧舜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徧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賑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德之君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的事情纷杂熙攘,气运有时强盛,有时衰弱,国家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君主贤与不贤的不同所致呢?还是因为天时气运自然变化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国家就会危险而民众也会混乱;君主贤明,国家就会安定而民众得到治理。所以,是祸是福在于君主而不在于天时气运的变化。”

      文王问道:“古代圣者贤君的典故我可以听听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尧舜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赞他们为贤明的君主。”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的呢?”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顾盼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爱可供玩赏的器物,不听不庄重的靡靡之音,不粉饰宫墙房室,不雕饰屋脊椽柱,不修剪屋顶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国家劳役的缘故,而耽误民众耕种纺织的季节,抑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来治理国家。官吏,忠正守法的,就升迁他的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禄。民众,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他们爱护和尊敬;尽力农桑发展生产的,给予他们慰劳和奖勉。甄别贤淑与奸邪的人,在他们的门闾加上标志。心志公平节操端正,用法令制度禁止邪恶伪诈的言行。对自己所憎恨的人,如果他建立了功勋,一定要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他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安抚养护天下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救济蒙受天灾人祸的家庭。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的赋税劳役十分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完全没有挨饿受冻的面容。百姓拥戴他们的君主如同日月,亲近他们的君主如同父母。”

      文王说:“伟大啊!这就是贤德君主的德行了!”

    文韬 国务第三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不罚无罪,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哀;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诸己。此爱民之道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我愿听听治理国家的战略要务,若想使君主受到臣民的尊崇,民众安居乐业,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只要爱护民众就可以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护民众呢?”

      太公回答说:“为民众谋利而不要加以损害,促成民事而不要加以败坏,让民众生存而不妄加杀戮,给民众实惠而不掠夺侵占,让民众安乐而不让他们蒙受苦难,使民众欢喜而不要惹得他们发怒。”

      文王说:“恳请您解释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使民众不失去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有利于他们;使民众不耽误务农的时节,就是成全了他们;不惩罚无罪的民众,就是让他们得到了生息;减轻赋敛,就是给了民众实惠;少修建宫室台榭,就是给了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暴骚扰,就是给了民众欢喜。使民众失去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让民众不能按农时耕种收获,就是败坏了他们的正事;民众无罪而受到惩罚,就是对他们的妄加杀戮;多次加重赋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是强迫民众受苦;官吏污浊苛暴扰民,就是要惹民众发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统驭民众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哥哥爱护弟弟那样,看到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哀愁,看到他们吃苦受累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奖赏或惩罚,就象加到自己身上一样;对他们征收赋税,就象是索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之道了。”

    文韬 大礼第四

      文王谓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聪,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与臣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身处君位最重要的是由上而下洞察万情,身处臣位最重要的是将身心浸没于大众之中体察民情。洞察下情就不会与民众疏远,体察民情就不会有隐匿不明的情理。身处君主上位最重要的是周遍恩惠,身处臣子下位最重要的是安定国家。周遍恩惠,就是在行持普照万物的天之道;稳重安定,就是在行持厚德载物的地之道。有在君位的天,有在臣位的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建成了。”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如何去做?”太公答道:“应该安详缓和而沉着冷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与民争利,虚怀若谷平和心志,对待万物无私中正。”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太公答道:“不要轻易随便的应允,不要因违逆己意而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操守,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样,使臣下仰望而难以看到峰巅;君主要像深渊那样,使臣下揣摩而难以测其深度。神圣英明君主的品德,就是公正与宁静都达到了极致。”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心识贵在了知大道。以天下人的眼睛为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以天下人的耳朵为耳朵去倾听,就能无所不闻;以天下人的心神思虑为君主的思虑,就能无所不知。这就像车辐与车毂完全一体共同前进一般,明见的智慧就不会被自我的耳目所蒙蔽了。”

    文韬 明传第五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令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言,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译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太公望、太子姬发到床前。说:“唉!上天将要遗弃我,周朝的社稷将要归属于你来主持。想要令你师法至高无上的根本法则,并将此明白传授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君王想问什么?”

      文王说:“古代先贤圣者所说的至理真言,他们所舍弃停止的是什么,他们所生发行持的又是什么,可以听闻吗?”

      太公回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明知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是行持大道时所应舍弃与禁止的。品质柔和而清静,待人谦恭而敬谨,即使强大却自居弱小,性情安忍而内在刚毅,这四种情况是行持大道时所应生发的。所以,道义胜过欲望就能昌盛,欲望胜过道义就会衰亡;敬谨胜过懈怠就会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就会灭亡。”

    文韬 六守第六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谨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谨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国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国家和民众的原因是什么?”太公答道:“那是由于没有选择好适当的人才和建立适当的事业所造成的。君主应该以六守来选择人才,谋划三宝以经营事业。”

      文王问:“六守是什么呢?”太公回答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六守是这六种德性。”

      文王问:“如何审慎地选择具备此六种德性的人呢?”太公说:“使他富裕,观察他是否不逾越礼法;使他尊贵,观察他是否不骄横不驯;委以重任,观察他是否不转变心意;派他出使,观察他是否隐瞒实情;任以危难,观察他是否临危不惧;使以突变,观察他是否应变无穷。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坚定不移的,是忠诚之人;出使四方而不隐瞒藏私的,是有信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应对自如的,是有智谋的人。君主不可将处理三宝的权力借给他人,借给他人,君主就会丧失权威。”

      文王问:“请问什么是三宝?”太公答道:“三宝乃是大农、大工、大商三种经济组织。农者聚居在乡里进行生产国家就会充足;工匠聚居在乡里一起工作器用就会充足;商贾聚居在乡里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大农、大工、大商这三大行业各安其处,民众就能各安其业而无有忧虑。不要扰乱他们的乡里,不要扰乱他们的亲族。臣下的财富不富于君主,都邑的范围不大于国都。以六守作为标准长期不变选拔人才,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以三宝完备健全经济制度,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文韬 守土第七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盟邦,不可怠慢天下民众,安抚左右邻邦之国,控御天下四方之远。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不可掘已深之壑增已高之丘,不可舍弃根本而治理枝末。太阳在正午时分必定是要曝晒的,把刀握在手里必定是要宰割的,手执斧钺必定是要伐杀的。正午阳光充足时而不去晾晒,这叫做丧失天时;举起大刀而不宰割,丧失了获得利益的约定;手执斧钺而不讨伐,作乱之人就必定会前来。涓涓的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两片细小的嫩叶不祛除,终将要用斧柯砍伐。因而君主必须使国家昌盛富裕,国力不富足就无法推行仁政,不能慷慨施予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了宗室贵族就会带来危害,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就会导致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重器交给别人,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如何来施行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恭敬对待天下民众,诚心团结宗亲盟友。恭敬待众则天下和顺,团结盟亲则天下欢喜,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夺去你的权威,要依靠光明的威德,顺应事物的常理。对于顺应的人,以仁德加被让他担当重任;对于违逆的人,凭借强力断绝他的行径。以恭敬无怀疑之心去行持,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

    文韬 守国第八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固守国家的法度是怎样的?”太公说:“请先斋戒以正思虑,我将告诉你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因由,圣贤行持大道的机理,民众之心机变的情由。”

      文王沐浴斋戒七天,向北面再度叩拜后请教太公。太公说:“天有四时之运行,地有万物之滋生,天下有民众,民众要由圣贤做君主统治管理。因为春天的规律是滋生,所以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所以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所以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所以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充盈则需收藏,藏至春时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四时迭运,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知其所终,不知其所始。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以此为天地的基本纲常与普遍原则。因此在天下平治之时,天时与万物皆有序运行,符合天地之道的仁圣之功隐而不显;在天下大乱之时,符合大道的规律遭到悖逆,仁圣之人的功德就会显现出来。这种现象是由天地之间的根本规律所决定的。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最宝贵之处在于能够固守这永恒不变的大道而已。遵循顺应天地的常理去观察对待天下,则民众就会安定。民心不定而浮动是事物要发生变化的迹象与征兆,变动的契机一旦发动,得失之争也必然随之而起。事物原本在生发之初都是潜藏而隐忍的,能量汇集成熟之后都是显现而张扬的。在事物生发之初就能有所作为并先行倡导,天下就能欣然应和。在事物已经发展到违反常理的极端之时,不要冒然前进而去争夺,不要畏惧退缩而去辞让。固守国家的法度就是这样,是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的。

    文韬 上贤第九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武贫弱,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食,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谨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谨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臣不诚信非吾士也;士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为君王所用的人,哪种人应当居于上位,哪种人应当居于下位?应该任用哪种人,去除哪种人?应该严禁什么行为,制止什么举动?”太公回答说:“作为君王,应该让贤明圣人居于上位,不肖之徒居于下位;应该任用忠诚信实之人,去除奸诈虚伪之徒;应该严禁残暴猛烈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所以君王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聆听六贼七害中的道理。”太公说:“所谓六贼:第一是指臣下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舞乐,这是在败坏君王的德行。第二是指民众中有人不从事农桑之业,任血气之勇游侠于四方,触犯法律禁令,不服从官吏管教,这是在败坏君王的教化;第三是指臣下中有人结党营私,阻碍贤智之才的选用,蒙蔽君主之视听,这是在败坏君王的权势;第四是指学士中有人有抗逆的心志,标榜高傲的节操,并因此而表现出一定的力量与形势,在外结交诸侯,不尊重王主,这是在败坏君王的威严;第五是指臣下中有人轻视君王所给的爵位,藐视官守的职责,以为君王冒险犯难为可耻,这是在败坏有功之臣的功勋;第六是指强宗大族中有人侵扰掠夺,欺压凌辱贫弱,这是在败坏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第一种是指没有智略权谋,但却看重赏赐爵位尊荣,因而凭借勇敢,轻率赴战,企图侥幸取胜显赫于外的,君王要小心不要让这种人担任将帅。第二种是指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言语不一前后矛盾,掩人之善扬人之恶,行动进退钻营取巧的,君王要小心不要同这种人共谋大事。第三种是指身形朴实,穿着饮食粗劣简单,谈论无为之道用以求得美名,口称无欲无求用以邀取实利,这是虚伪之人,君王要小心不要亲近。第四种是指将冠带修饰的很奇特,将衣着装饰的很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仪容之美;身居偏僻安静之处,却又诽谤时事世俗;这是奸诈之人,君王要小心不要把这种人当作珍宝。第五种是指以谗言诋毁、花言谄媚都是为一时之所得,用以求取官禄爵位;鲁莽轻率不惜性命,用以贪图为官的俸禄;不图谋大事顾念全局,见到有利可图便轻举妄动;用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说服君王,君王要小心不要任用这样的人。第六种是指致力于高超的雕刻彩绘纹饰,用此技艺奢华器物,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王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禁止;第七种是指用虚假的方术,奇特诡异的技艺,符咒巫蛊旁门左道,不吉祥的妖惑言词,虚假的幻相迷惑善良民众的,君王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

      “因此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等于不是君王自己的民众;有学识的人不诚实信用,就等于不是君王自己的士人;臣子不忠心进谏,就等于不是君王自己的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等于不是君王自己的官吏;宰相不能富足国力强盛兵戎,平衡阴阳,用以确保万乘之国的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端正群臣,核定名与实的相符,严明赏与罚的法则,使万民百姓安居乐业,就等于不是君王自己的宰相。”

      “为君王的统驭之道如同神龙之首,居于高处远瞻四方,深刻明敏洞察幽微,审慎仔细听闻八方,外示庄严肃穆的威仪,不露喜怒忧乐的情意,象天空那样高远而不可穷极,象深渊那样深邃而不可测度。因此,君王对应该发怒之人而不发怒,奸臣会生懈怠玩忽之心而兴风作浪;君王对应该杀的而不杀,叛国祸众的贼人就会得到发展;君王对于应当兴兵讨伐的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您讲的真好啊!”

    文韬 举贤第十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其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王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获得贤才辅佐的功用,世局混乱地越来越厉害,以致国家陷于危亡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是什么呢?”太公答说:“过失的原因在于君王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誉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有贤能之实的人。”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太公说:“君王以世俗所称誉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那么能多结朋党互相标榜以造成世俗赞誉的人就被进用,少结朋党不能造成世俗赞誉的人就被退黜。如果是这样,则聚而成群的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遮蔽贤能,忠臣无罪而被谗言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假的声誉骗取爵位。是因为这样世局才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便不能避免危险与灭亡。”

      文王问道:“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举用贤人呢?”

      “军将与宰相分职行事,各自根据各种官职所需荐举贤能之人,并根据官职的责权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核其能力强弱,使其真才实学与官职相称,官职与德才相称。这样就算掌握了举用贤人的原则和方法了。”

    文韬 赏罚第十一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存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颁行奖赏是用来表明对有功者的劝勉,施行惩罚是用来表示对有罪者的警诫,奖赏一人是为了劝勉百人行善,惩罚一人是为了警诫众人行恶,为了达到此目的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道:“凡是奖赏贵在言出必信,凡是惩罚贵在有令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要在众人耳目所能闻见之地施行,并使那些不能亲自闻见的人们,也都能暗中受到感化。真诚守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与神明相通,更何况是以此诚信奖惩普通常人使其从中受到感化而同趋于善呢?”

    文韬 兵道第十二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之道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一切用兵之大道,不过在于精纯专一。军队精纯统一就能不受牵制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无往而不利。黄帝曾说过:‘精纯专一,是通往掌握宇宙万物根本规律这一境界的阶梯,是接近神明的依凭。’运用它,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它,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就它,关键在于君主精纯专一之心。因为兵道与大道相通,战争所显现的是杀伐之气,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的时侯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自己的国家尚且存在,不知道国家已潜伏着灭亡的危险;只知道贪求享乐,不知道灾祸已经逼近。存在的并非是真正的存在,在于时刻要思虑如何救亡;安乐的也并非是永久的安乐,在于时刻要思虑如何避免灾祸。今天君王已经开始思考与大道相通的兵道之源头,还用担忧不能明了战术这细枝末节的支流吗?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彼此对峙,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各自都设了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进攻,我想要袭击他,又没有占据有利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所作为应该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应该对外假装混乱,但在内部严密整顿军纪;应该对外显露出粮草困乏,但实际内部粮草充足并保证供应;应该做到内部精强而外表笨拙。应该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使敌军摸不透我军的用意。要暗中实施计谋,保守住战略部署的机密,加高巩固壁垒,埋伏好精锐的部队,军队内保持寂然无声,使敌人不知道我军已经备战。我军开始行动时,若要攻打敌军的西翼,则先用小兵力袭击骚扰敌军的东翼,迷惑敌军。”

      武王问道:“如果敌方知道了我军的情况,又通晓了我军的计谋,那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赢得战争的法宝,在于周密的窥测敌人的动向,从而迅速的把握有利的战机,继之以迅疾的出击,攻其不意。”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Telegram 邮件

    相关文章

    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珍拓《柳公权神策军碑》影印出版

    2025年5月4日

    民国古琴论争——读《民国古琴随笔集》

    2025年5月4日

    说说《国学宝典》

    2025年5月4日
    留言 取消回复

    Demo
    头条

    普亭纪录片 曝25年前就决定积极靠拢中国

    2025年5月4日4

    巴基斯坦拿客机当盾牌 以飞弹、无人机攻击印度

    2025年5月9日1

    防疫为名囚3子3年 夫妇逼孩「隔离」穿尿布

    2025年5月7日1

    习近平到访前夕 莫斯科遇袭主要机场被迫关闭

    2025年5月7日1
    不要错过
    娱乐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由 云橙2025年5月18日2

    周冬雨出席盛装出席坎城影展。(…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2025年5月18日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2025年5月18日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2025年5月18日
    Demo
    © 2025 明鉴新闻网
    • 首页
    • 新闻
    • 生活
    • 科技
    • 禁闻

    键入关键词,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Esc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