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菜单
    趋势
    •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 陈奕迅染新冠肺炎 微博疯传他骤逝 她怒斥说真相
    • 张哲瀚遭中国封杀求生 罕见吐心声
    • 孙俪拍戏戴结婚耳环 男星吐不愿和她拍吻戏惊人内幕
    • 「折腰」原着激情尺度大? 刘宇宁调侃:照原着拍大家都得进去…
    星期三, 21 5 月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Demo
    • 首页
    • 新闻
      • 大陆
      • 国际
      • 财经
      • 娱乐
      • 社会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生活
      • 健康
      • 历史
      • 家居
      • 文化
      • 猎奇
      • 美食
    • 禁闻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首页»生活»文化»祸难与抗争:中国文化的“南渡北归”
    文化

    祸难与抗争:中国文化的“南渡北归”

    阿芯由 阿芯2025年5月4日没有评论0 查看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WhatsApp Reddit Tumblr 邮件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邮件

      “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格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以及一个民族复兴的意志与希望”

      初秋的北平,深夜微凉。空荡荡的大街上,一群人拎着箱子,行色匆匆。人群中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还有清华大学的三位教授。

      时为1937年9月——北平被日军占领一个多月后。几位大名鼎鼎的中国学界精英做出艰难抉择:离开北平这个是非之地,踏上向南流亡之旅。

      为保护和抢救平津地区的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及民族精英,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向他们秘密发出了撤退至长沙、西安等地的命令。一场中国现代史上最悲壮的知识分子大迁徙就此拉开序幕。

      作家岳南历时八年采访和收集资料,厘清了当年那段尘封的史事,在160万字的《南渡北归》一书中,全景式展现了陈寅恪、傅斯年等几十位人文科学领域的大师们,在那场动荡乱世中曲折的生命轨迹和不屈的学术追求。

      “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格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以及一个民族复兴的意志与希望。”岳南对本刊记者说。

      近日,岳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写作这本书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了解,那个动乱年代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以这样的方式和精神面貌生活着。

      南渡终将北归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正如这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记,我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南渡”都以国破难返而告终。

      悲剧没有延续。发生在抗战期间的第四次“南渡”,比之历史,敌人更为凶恶,处境更为艰险,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北归”。

      这样的完胜,在岳南看来,得之于当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团结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当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师们对国民的影响。

      “这个影响除了站在讲台上的教授类型的知识分子薪火相传,还有不站在讲台上的知识分子们以身示范所起的作用。这两股力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磁场,在民族危难到来的时候,释放出了内在的能量,感化、催发着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而不惜身家性命,以从来没有过的勇气与信心、智慧,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岳南对本刊记者说。

      岳南在书中描述了这样的情节:1938年初,已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的各高校师生分批向昆明迁徙,另行组建以北大、清华、南开师生为主体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师生们仍未放弃实践和教学,一路调查社会与民众生活,写下了一本本日记和观察心得。每到一地,借休整之机,曾昭抡、闻一多等教授还向当地的军政官员、士绅与民众作政治文化方面的讲演,分析中国的国力、军队和武器,与他们探讨坚持抗战的种种论题。

      而发生在陈寅恪先生身上的故事则更让岳南感佩。

      陈寅恪在困于日军占领的香港时,于贫病交加中仍倚床诵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建炎以来志士仁人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事迹,激起了陈寅恪的共鸣。在书的最后一卷,他写下这样的跋语:“于万国兵戈饥寒疾病之中,以此书消日,遂匆匆读一过。昔日家藏殿本及学校所藏之本虽远胜此本之为讹脱,然当时读此书犹是太平之世,故不及今日读此之亲切有味也。”

      后来,当驻港日本宪兵为陈家送去急需的大米企图拉拢他时,陈寅恪夫妇严词拒绝,将大米丢出门外,宁肯全家饿死也不“折腰”。

      气节之外,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学者们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学术事业。

      1943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技史家李约瑟,借访问中国之机,特意到迁至李庄的同济大学,探望阔别十多年的老友童第周。当看到老友那间只有一架双筒显微镜的简陋实验室时,李约瑟实在不敢相信,就在这里,童第周完成了高难度的实验,并撰写了数篇在国际上引起瞩目的高质量论文。这次李庄之行让李约瑟毕生难忘——在中国西南部这个偏僻山坳里,他看到了一批坚韧不拔又满怀热情的中国学者。

      国难当头之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风骨和气度,令著名学者马一浮在香港防空洞里躲避日本轰炸时,仍对战争的前景满怀信心——“这场战争注定是中国赢的。我们用第一流的人才在抵抗着日本二流人才的进攻,焉有不胜之理!”

      马一浮的预言终成现实。1945年,中国军民赢得了抗战胜利。次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昆明举办了校史上最后一次结业典礼。这一天,也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正式复校的日子。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祈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三校师生们唱着由冯友兰作词的西南联大校歌整装北归。

      从李庄开始

      《南渡北归》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四川南溪李庄。

      这个曾经在地图上都找不着的小村庄,却于70年前,汇集了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机构和高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庄也是岳南追寻大师足迹的第一站。

      此前一直写作考古纪实文学的岳南,在翻阅夏鼐、董作宾、石璋如等考古学家的资料时经常看到“李庄”这个陌生的地名,这让他很好奇。2003年初,刚刚完成三星堆的采访,岳南突然萌生去不远处的李庄看一看的念头。

      当搭乘的小船在李庄的码头靠岸,岳南立即被眼前这个古朴的小镇吸引。狭小幽深的青石板街衢,飞檐斗拱的民俗建筑,无不展现出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让久居北方的岳南感到新奇。

      他在李庄朴实的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以长期培养出的田野考古素养,抽丝剥茧,慢慢寻觅着当年那些大师们在此留下的生活印迹。

      岳南了解到,李庄兴建于清乾隆年间,曾一度发展成川南重镇,鼎盛时镇上光米店就有四五十家。最重要的是,此地自乾隆到光绪年间共修建了九宫十八庙,郊外还有院落众多的张家花园。“这使中研院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机构的11000多名学者和师生有了容身之所。”岳南对本刊记者说。

      熟稔李庄抗战史的左照环是岳南在小镇采访时的向导。在他的带领下,岳南不仅探访了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单位的旧址,还找到了傅斯年、梁思成、董作宾等人的故居。“傅斯年和董作宾的房子保存最好,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人住过的房子已经拆得七零八落了。”岳南说。

      与李庄的老人闲聊,岳南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在住在傅斯年旧居的当地农民与傅先生颇有渊源——当年,身材壮硕的傅斯年因搭乘滑竿被“拒载”,一气之下雇了那位农民的父亲做专职轿夫。傅斯年对轿夫很友善,每去饭店吃饭,总是吩咐店家给轿夫上与他一样的饭菜。出于对傅先生的感念,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这家人要下了傅斯年的旧居,将其中的一些杂物小心保存至今。

      另一个故事则更为传奇。

      当年,这些中央科研机构刚搬到李庄时,当地人对他们颇有戒心。一次,史语所在李庄码头卸货,破损的箱子中露出了不少人骨,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恐慌,以为他们会吃人。为消除误解,傅斯年等人决定在李庄开个科普展览会,将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人骨等东西展示出来,并由专人讲解介绍。这次展览会轰动了整个川南,持续半个月的展览吸引了远近地方的几万人前来参观。

      “这是当地一个老太太告诉我的。她说自己亲眼看到了那些‘骨架子’。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岳南对本刊记者说。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为了《南渡北归》的生动素材。

      这次李庄之行,坚定了岳南要为当年那批大师们写点东西的信念。2005年,他写成了30万字的《李庄往事》。“但书写完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他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考察了抗战八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如长沙、蒙自、昆明、成都、重庆。同时,他还采访了许多健在的当事人及其后人,如当时流亡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的王世襄、罗哲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何兹全,以及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成之子梁从诫、董作宾之子董玉京等人。

      于是,一个清晰的想法在岳南脑中渐渐形成——写一本书,全面描绘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们的群体命运。

      从《水浒》中得到灵感

      站在李庄那个名叫板栗坳的小山上,岳南联想起了《水浒传》中的梁山。抗战爆发之后,知识分子们集中到中国西南地区的情形,与《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陆续向二龙山和水泊梁山的集结真有某些相似之处。

      采访中,岳南不讳言自己对山东老乡傅斯年的偏爱,认为傅先生的性格和为人处事很称他意。在岳南眼中,傅斯年身上就有些“水浒”的英雄义气。因此,他确立了这样的写作思路——“以傅斯年为轴心人物,相当于宋江,由他再一一牵扯出别的人物故事。”

      “《南渡北归》点题是抗战,众知识分子们沿着抗战这条线(精神的和现实的)一路南行,路途中命运坎坷,历尽千山万水和千难万险。等一连串的人物交代清楚之后,再来个笼统打包,‘聚义’到李庄的中研院与云南蒙自的西南联大。”岳南说。

      独特的故事和坎坷的命运,是岳南挑选书中人物的主要标准。

      他笔下的大师们无不个性鲜明,极富人格魅力。痴傻如金岳霖,因自家的母鸡“难产”,给妇产科专家、赵元任先生的太太杨步伟女士打电话求助;另类如曾昭抡,因不修边幅而被校领导轻慢,一气之下辞职跳槽;多情如吴宓,在《大公报》上公开刊登求爱诗。

      《南渡》一书中,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等一批史语所的考古学家成为岳南的重点写作对象。“我对搞考古的人比较熟悉,神交已久了,并且我和他们的家属后人都有来往。在我心里,这些人是很活跃的。所以我写这批人的时候比写别人感情更为投入。”岳南告诉本刊记者。

      比如他对女考古学家曾昭燏的书写。

      曾昭燏,这位出身曾国藩家族的才女,在当时是与吴金鼎、夏鼐齐名的学者,曾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但迄今,关于她的资料和研究屈指可数,她本人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鲜有人知。这让岳南决定在书中不吝笔墨为她立传。

      2009年是曾昭燏的百年诞辰,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她举行了一场纪念会,将她的文章整理成集。其中一份曾昭燏在解放后所写的“汇报材料”是首次公开。在这篇自传式的汇报材料中,曾昭燏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写明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这份重要材料为岳南的写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岳南三次前往南京博物院查找资料,还特地赶到曾昭燏当年(1964年)自杀的地点拍照留证。

      “我写曾昭燏主要还想带出曾国藩等家族的兴衰。”岳南对本刊记者说,“这些家族属于中国文化中的士大夫阶层,陈寅恪、傅斯年等大师也出身这样的阶层。这个阶层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文化传承下去,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那样的动乱年代,他们依然保有自己的文化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他们的毕生所求。”

      然而,这些家族在其后的动荡岁月中的命运令岳南扼腕。“我还想借此表达一些苍凉的、悲剧性的东西……”岳南希望读者在书中感知那段历史真相的同时,也能“在史中求史识”,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7期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Telegram 邮件

    相关文章

    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珍拓《柳公权神策军碑》影印出版

    2025年5月4日

    民国古琴论争——读《民国古琴随笔集》

    2025年5月4日

    说说《国学宝典》

    2025年5月4日
    留言 取消回复

    Demo
    头条

    普亭纪录片 曝25年前就决定积极靠拢中国

    2025年5月4日4

    巴基斯坦拿客机当盾牌 以飞弹、无人机攻击印度

    2025年5月9日1

    防疫为名囚3子3年 夫妇逼孩「隔离」穿尿布

    2025年5月7日1

    习近平到访前夕 莫斯科遇袭主要机场被迫关闭

    2025年5月7日1
    不要错过
    娱乐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由 云橙2025年5月18日2

    周冬雨出席盛装出席坎城影展。(…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2025年5月18日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2025年5月18日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2025年5月18日
    Demo
    © 2025 明鉴新闻网
    • 首页
    • 新闻
    • 生活
    • 科技
    • 禁闻

    键入关键词,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Esc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