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少强辞去中学教职工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担任教师期间「陷入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每天承受着学习压力又没时间补眠的,还有广大的学生。中国孩子有多累?一项统计显示,中国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近60小时,比上班族还多出近11个小时,这也拉高了学生的负面情绪指数,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工作时间」超过成年人
据腾讯新闻「谷雨数据」报导,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创下近20年新高达到49小时,位于世界国家前列,但这还仍不及一位中国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周学习时长。在北京大学一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2022年,中国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为59.7小时,比上班族多出近11个小时,中学生为55.2小时,小学生则为46小时。
这意味着,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的「工作时间」逐级递增,最终超过了大多数成年人。
而教育部曾在2017年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每周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合计约26小时,即便加上每天2-3小时的课后作业与兴趣班时间,学生的周学习时间也不应超过45小时。
成年人还有单休或者双休,学生们周末却没法闲着。学习时间由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两部分学习时长构成。具体来看,高中生在工作日平均每天学习9.95小时,周末每天花4.97小时做作业或补课;相应的,初中生工作日投入9.35小时,周末日均学习4.24小时;小学生,平时每天学习7.75小时,周末花3.62小时完成各类任务。
2021年,「双减」开始。该政策在作业量、上下学时间、睡眠时间、课后辅导等方面做出了细致设置,要求各地学校严格遵循。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从2018年的60.4小时降至2022年的59.7小时,中学生从55.9小时降至55.2小时。小学生学习时间略有增长,但基本稳定。
双减效应 培训班转地下
不过,「双减」政策约束了学校层面的工作,阶段性叫停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但隐蔽的补习形式尚存。培训班转入地下,以「上门辅导」或「兴趣班」的形式继续存在。其次,「双减」对高中生的影响有限,在高考压力下,高中生难将时间分配到其他事务,学习时长自然难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指出,如果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实际上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
更长的学习时间,自然会挤压休闲与睡眠的时间。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中小学生的实际睡眠时长普遍低于教育部建议标准: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65小时,远低于建议的10小时;初中生7.48小时,不及建议的9小时;高中生仅有6.5小时,比8小时的标准少了近19%。
挤压休闲与睡眠时间
躺在床上,许多孩子仍心事重重、辗转反侧。即便与同属东亚社会的日韩同龄人相比,中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跨国调查显示,在抑郁、焦虑、孤独、愤怒等负面情绪指数上,中国学生的数值都明显偏高。
其中,抑郁、焦虑情绪一旦持续,发展为病症,便更容易演化为极端行为,这是近两年,多地出现青少年轻生事件的重要诱因。此外,社会竞争氛围、家庭期望值过高、校园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在从中作祟。
在学子补课过多、睡眠不足、情绪不佳的现实里,还可以找到一条隐秘的奋斗脉络——县中模式。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随着城市等级下移,学生的非周末学习时间呈现上升趋势。「5:20起床,5:30跑操,5:45早读……」网上流传的作息时间表,曾被不少人当作段子调侃。而在县中里,这是学生们的日常写照。
这样的模式在北方更为普遍。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学习时间普遍偏长。其中,山西以54.49小时位居榜首,重庆、黑龙江、吉林等地紧随其后,都超过了每周50小时。
「县中模式」的形成,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小城镇留守青少年多,学校往往采取了更严格的管束方式,减少出门。另一方面,县中教师们深知只能用时间换分数,因为优质生源被省城抢走、教育资源分配有限,学校别无选择。
于是,为了保持清醒,学生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早读时要「直臂高举诵读」,要么站着上课。学校里,学生们总是在奔跑,去教室要跑,上厕所要跑,吃饭也要跑。学生拿奔跑追赶县城资源的衰落速度,教师拿更多的授课时间体现教育的在场。这是初高中学生学习时长很难减少的原因。
种种政策,松绑学生,也期望松绑家长紧绷的弦。报导认为,或许真正的解药不在于某个具体政策,而在于整个社会认知的迭代。期待某天,教育不再是分数的竞赛,而是允许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独特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