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旅游、运动、学习…,中国年轻人流行各式各样的「找搭子」,让自己不再孤单。而在南京有两名单亲妈妈组成「离婚搭子」,她们和三个孩子共同生活、互相陪伴,不是家人却更似家人。
传统印象里,单亲母亲是一个人拉拔孩子、孤独无助的形象。但南京的朱丹玉和费媛很不一样,她们成为彼此的「离婚搭子」,带着三个孩子住在一起,成为「一家五口」,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相互扶持,创造了一种家庭新模式。
澎湃新闻报导,32岁的朱丹玉个性开朗热情,有些大大咧咧。而费媛纤细、沉稳,聊天时会试图探讨深度的话题。她们各自有一个人带娃的魄力,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两人的「离婚搭子」实验和婚姻一样,要面对磨合和分工合作。在没有法律关系的维系下,如何创建信任与共识,也必须不断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个人都说,她们比过去快乐很多。
朱丹玉和费媛相识是在四年前,当时朱丹玉创业开书馆,策画了一套书,她是文本编辑;费媛是美术专业毕业的,曾经是初中语文老师,当时在幼儿园工作,负责书的插画部分。初见面时两人都已经离婚两三年,除了工作,她们还聊到生活、家庭、感情,一聊就是六个小时。朱丹玉回忆,「那天的对话让我们像得到了精神按摩」。
★两人合作 改变人生轨道
当时的费媛正处在工作与家庭分身乏术的困境中,后来朱丹玉劝她把工作辞了,请费媛负责书馆中文板块的授课,教来馆里的孩子阅读和写字。这样,费媛仍有事业,白天的时间可以空出来接送孩子。费媛说,和朱丹玉的合作改变了她十几年体制内的人生轨迹,她的教育理念也得以在互联网上面向更多的人。
两人的事业有了起色,学生的数量愈来愈多。她们的生活也逐渐产生交集。朱丹玉当时常常工作到晚上9时多才下班,没时间管两个孩子的教育,就把孩子送去费媛家。慢慢地,三个孩子愈玩愈近,愿意走的时间愈来愈晚。刮风下雨、天气恶劣的时候,费媛说,「孩子们就别跑了,就住我这吧」。孩子们很喜欢费媛,晚上非要住她家打地铺。
报导称,有一次费媛的孩子生了一场大病,朱丹玉帮她到处找医生,更给了她精神激励。孩子出院后,朱丹玉说,干脆住在一起吧。于是她们换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展开了一家五口的共同生活。
★求同存异 三观要一致
要组成「离婚搭子」,她们多次强调,两个人在经济和精神上首先要独立。「只是因为你们在一起能过得更好,而不是希望依附、寄生。」朱丹玉说。
费媛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两人的三观要一致,求同存异,「我跟朱丹玉的性格差异性很大,但我们的底色是一样的,一定是善良与利他。每个人都愿意付出。」
曾有自媒体来采访她俩,朱丹玉当时说了一句话让费媛印象深刻:费媛对全世界都很好,对周边每个人都很好,唯独对自己不好,「那我就愿意来做对她好的那个人」。
共同居住后,朱丹玉发现费媛会下意识地照顾身边每个人,孩子、公司里年纪比自己小的同事。家里烧了盘菜,费媛把最好的部分给孩子们先分,然后给朱丹玉分,再自己吃。朱丹玉问她,为什么不先给自己吃?她向费媛强调,要让自己开心、舒适了,再去关心别人。
费媛说:「我们就像池塘里的鱼。很多鱼喜欢在中间游泳,甚至跳跃。我永远是贴边游的那条,朱丹玉就属于在中间的那种。她可能发现了在旁边的这条鱼,觉得这个姑娘挺不容易的,也很坚韧,想着要不要去帮她一把。」
「坚韧」,是两人评价自己和对方共有的特质。报导指出,成为「离婚搭子」后,朱丹玉说,「我们更多时候像战友,共同抵御社会的风险、养育孩子的风险。」
但实际上,她们也有脆弱的时候。费媛最紧张孩子米米的健康,「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愿意去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是跟别人走得很近。因为我需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然后我才可以保护好她。」
原先一个人带米米,费媛顾虑安全问题,在家门口放男性的鞋子,在阳台放男性的衣服。快递的签收人名字都是男性的,「刘庆强」,一个70后名字。晚上若有人敲门,费媛会害怕。但现在有了朱丹玉,她的性格更「勇」一些,遇到邻居扰民,会上前敲门解决问题。
但费媛知道,朱丹玉内心也没有外表看起来这么强悍,但她还是愿意去担责任、往前冲,「这是我在她身上看到非常大的一个闪光点」。
★生活细节 难免有摩擦
一起生活,面临的则是许多细节上的差异。起初,朱丹玉乱放衣服的事让费媛头疼,费媛有些洁癖。朱丹玉觉得,「每个人对家庭的整洁程度的要求不一样,我的耐受度是五天,你的是一天,我们有分歧,那就取个折衷。」
她和费媛说,以她的房间为分界线,房间里的费媛不管,公共区域她听费媛的。再后来干脆请了阿姨做饭,一个星期打扫一次。
朱丹玉后来分析,她们能做到没有很大冲突,也是因为没有那么强的绑定关系,对对方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而让她感到自在的是两个人同为女性,能「被看见、不内耗」。她举例,可以把她们都不爱干的家务,例如做饭,外包给阿姨。「如果在原先的婚姻家庭当中,我去做这个决定,老人可能是会反对的。」
★孩子教育 谁管谁负责
报导指出,这个家由费媛负责管钱,每个月给朱丹玉发生活费。孩子们的开销主要集中在饮食和校外的补习课程。朱丹玉原本是月光族,费媛更偏「精打细算」,孩子的饭、菜、水果,为追求营养均衡,她会在各个平台上挑选比对。
对孩子的教育,两人起初也有不同的看法。朱丹玉认为,学习这件事随缘就好,成绩「就那样吧」;而费媛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是很重要的,要让她们在学校里有好的感受。住在一起时,主要是费媛在抓三个孩子的教育。「谁管谁负责,我只提,不插手。」朱丹玉说,这样的边界让她们没有产生过矛盾。
她们成为了三个孩子的「家长」。朱丹玉的大女儿悠悠在校外上课的老师对接家长,找费媛;家长会,也是费媛去开。她训导完孩子,孩子们会跑到朱丹玉那偷零食吃,朱丹玉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费媛谈到之前网上对她们的评论,「好像丹丹很自私,把小孩都丢给我养」,其实对她来说,和孩子交往的过程非常治愈。得益于多年做老师的经验,辅导孩子学习也是「老本行」,「非常简单啊」。
费媛很在意孩子们从小培养的习惯。家里特意没有装电视,因为她觉得书本的内容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电视的内容是被动输入的。她用「好玩」来描述养孩子的过程:「看着她生命中一点一滴的变化,时常会有些惊喜。」
●左邻右舍都来帮忙 养娃搭子早期就有
朱丹玉和费媛的「离婚搭子」生活是存在许多外援的。报导指出,朱丹玉和前夫因为孩子保持着联系。之前前夫住得离她们很近,会管孩子的上下学。
朱丹玉经常开玩笑说,前夫是自己的远房亲戚,「他只是孩子的一个亲人,不用和他很熟。两个人分手后,也希望为了孩子好」。前夫会给孩子的教育投入资金,前一阵子孩子过生日,他办了一场十岁宴,两家亲戚都来参加。费媛这边也是相似的情况,孩子每天都跟奶奶视频。
不少人帮她们带过孩子—2024年,朱丹玉和费媛去上海录节目,米米被短暂托付给了同事、一个1999年生的年轻女孩,送她上学,给她做早饭。费媛说,当时米米躺在被窝里哭,因为想妈妈,带她的姐姐也在哭,和费媛说,「姐你快回来吧」。
和费媛、朱丹玉的公司合作的两个中医也是单亲家长,他们在工作室会帮着照顾几个孩子,帮她们监督健康饮食。
费媛回忆,自己从小在安徽的教委大院长大,父母工作很忙,孩子们放学的时候脖子上挂个钥匙,自己开门回家写作业。大人没回来,就会跑到别人家「东家混混、西家混混」。她觉得那就是养娃合伙的雏形,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大家一起拉扯拉扯也就大了」。
而朱丹玉上初中时,在姑姑生活的县城上学。姑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天天盯她学习,最后她考上一个不错的高中。「养娃搭子这个事情,在那个年代根本就不稀奇。」
不过,养娃过程中仍会碰到障碍。费媛最开始一个人带娃,米米学校的正门口正好有青年公寓,离得近,但只租给无孩的年轻人。
作为单亲妈妈,费媛觉得,「我们俩如果每个人单独在社会上生存的话,都是可以生存下来的」,不过也需要更多的帮助。「妈妈们本身的力量可能比较柔弱,但集体的力量很大,」费媛说着大笑,「就有点像以前的互助小组,以前抗战时期的妇女救援大会(妇女救国联合会)。」
报导称,目前朱丹玉和费媛都觉得不会再结婚。朱丹玉感到最近几年的工作已经填满时间,恋爱是个奢侈品,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费媛认为,没太多精力再去经营一段新的关系。她担心另一个人对孩子可能的风险,而孩子是她近十年最重要的事。
对于曾经婚姻中的痛苦,她们不愿多展现。现在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有盼头」,彼此的相处也愈来愈熟悉,费媛称为「跳双人舞」。她平时喜欢一个人待着,或者和人安静地探讨深刻话题,但和朱丹玉很难聊这些,朱丹玉的想法犀利、新颖,会大声说出来。「但是她会观察到我一些敏锐的想法,会询问我的意见。然后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现在两人合作开公司,公司的帐目都交给费媛管理,两个人之间虽然没有法律保障,「信任特别强」。
说到未来,她感到她们还会往前走很久。「我们的利益捆绑很深,这个利益捆绑包括情感上的,人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会有一种互相依赖。你们的亲密关系是在不断进步的,因为我在不断地经营这段关系,她也在经营。」
一起住的时候,费媛和朱丹玉度过了很多共享奇思妙想的夜晚。孩子睡下后,她们对饮,聊「做梦」,聊孩子长大后送她们出国读书,带她们旅游,畅想工作之后的发展。
酒杯中,两个自由的女性,带着她们对下一代的期盼,对未来的设想,思绪飞满屋子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