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摆脱工作的苦闷和一身班味?北漂年轻人发现北京绿化带成了「5A级景区」,能让自己一秒到法国,躺在草地上就能chill起来。你也可以奢侈一点给自己安排一趟旅行,只是在互联网绑架下,所谓的网红景点让自己得到的是真正的放松,还是另一场跟风的竞逐?
往年一进入夏天,各大城市的绿化带就纷纷进入军备竞赛模式,上海出了名的豪横,在南京西路种满郁金香;江浙地区绿化带主打出片,批量制造了蔷薇花海;安徽阜阳马路上到处都是一座座莫内花园。向来在这波混战中,只能沉默的北京年轻人发现,今年他们终于硬气了一回,因为家乡的绿化带再也不是万年不变的四季青和月季,一眼望去是全是不认识的花,「繁盛得像是不要钱一样」。
★写真自由 不用人挤人
凤凰WEEKLY报导,在北京三里屯附近的步行道,沿途种满了铃兰和薰衣草;西城的金融街绿化带里的花朵种类,堪比花店;连在朝阳区骑车随便遛遛,都能偶遇大片野蔷薇。北京的绿化带进入一波升级,已经比景点都卷了。
如今,来打卡北京绿化带的人比景点里的游客还多。这里有其他城市看不到和脑袋一样大的月季,还主打「命硬」,高速路上的月季花愈吸废气开得愈旺盛,「简直就是京城一景」。曾经还会羡慕江浙沪绿化带的北漂们,如今在北京感受到了同款的精致。「今年北京的绿化带强得可怕,这才知道原来北京不只能种月季,还能活虞美人、大飞燕和鲁冰花。」
对北京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从来不曾对绿化带的美貌有太多期待,「因为大多数时候的绿化,就是一小丛的球形灌木和草坪,就算是能看见点儿花,也是开在高速路上的月季。」如今,北京的绿化带被暴改成一座座移动花园。
骑车通勤的北漂露露表示,她每天都会路过朝阳公园,几个月前还纳闷路边怎么有这么多环卫工人在拾掇草坪。直到花一夜之间盛开后,才知道北京绿化带的进化原来已经蓄谋已久。「以前北京夏天到处都是月季,主打一个以量取胜的粗犷,今年就不一样了,每一个花坛都像是花艺师精心插的。以往是大红大绿,今年绿化带的颜色则是浅蓝、粉红和鹅黄,一看就是花了心思打理的。」
报导指出,以前年轻人想跟风去赏花,只能不远万里跑去奥森或是景山公园,如今随便一个北京绿化带,就能实现写真自由。而且在绿化带里拍写真,不仅能拍出公园同款的花海,还不用人挤人去排队,浪费了自己的好心情。
平时北漂们午休时,只能在写字楼的咖啡厅里放空自己,如今绿化带的花都开好了,只等打工人们去享受。其他城市的年轻人,都用公园20分钟效应去班味,北漂们则有自己的绿化带20分钟效应。趁着午休时间沿着绿化带走一走,「简直就是一路繁花的具象化」;而且很多绿化带还有木椅供人休息,让打工人们眼睛享尽福之后,还能顺便在躺椅上瞇一觉再回去。
★花团锦簇 像像穿越出国
由于北京绿化带里的花花草草开得太好,一些被迷住了的北漂们,还会在绿化带护理时,跑去那里蹲点,期待市政人员们把换下来的花免费送给自己。但他们也相互提醒,无论被绿化带迷得有多走不开,也千万别去自己主动剪,「前几年有人去绿化带里剪月季,转头就上了『法治进行时』。」
自从北京绿化带变得花团锦簇,北漂们的精神状态都悄悄好了不少。
报导称,今年24岁的北漂小葵,每天下班后都会特意从西北四环的路骑车回家,就为了多看几眼沿路盛开的月季。她说,「尽管我走五环回家更快,可以省下十几分钟。但容易在骑车时,想到许多让人内耗的事情。比如今天工作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明天汇报会不会被骂。但如果能在花海中回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欣赏景色上,人便能自然地放松下来。」
以往许多老北漂只要一有空,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北京。但人们今年出门遛弯,看到家门口比人还高的花墙后,明明什么也没做,却纷纷产生了一种已经离京的错觉。「因为印象中,北京很难见到这么漂亮的绿化带。所以我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去了江浙沪,甚至是法国。」
就连许多在北京的中老年人,也被今年这波绿化带,哄成了合不拢嘴的宝宝。家住望京的小徐说,自己老爸自从路边的虞美人和鲁冰花开了之后,就把压箱底的单反相机重新翻出来,开始每天早上7时准时出门,趁着阳光最好的时候,对着绿化带各种猛拍。「因为绿化带里的花朵,颜色丰富、布局有序,所以无论他从哪个角度拍,都能无死角出片。谁能想到,北京绿化带的花开了,我爸的艺术细胞也绽放了。」
★草地午睡 直接打呼噜
报导指出,去年夏天,北漂们还在羡慕沪漂能在午休时去绿化带露营,今年终于轮到他们撒欢了。在国贸工作的文案小刘说,自从周围绿化水平升级后,公司附近的草地没到中午,就会「长」出一堆戴着墨镜的北漂。「他们的松弛程度,甚至比当年的沪漂还chill。去绿化带午睡时,连防潮垫都不带,直接躺在草地上就能开始打呼噜,十分惬意。」
还有一些自己养花养草总是失败的北漂,看到绿化带里那些开得肆意的花儿后,甚至萌生了要把自家植物也带去「寄养」的冲动。心想不管自己能不能上岸,都可以先送自家的盆栽去混个编制。「如果不是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他们恨不得把自己也栽进绿化带里。不求飞黄腾达,只求在阳光雨露下,活得像是绿化带里的花草一样健壮。」
●这些年 在中国社媒上暴红的「世界景点」
BBC日前盘点了,那些近年在中国社媒上暴红的「世界景点」。据报导,今年春节,家在北京的麦吉去了一趟西班牙旅行。在这趟为期一周的旅程中,她特地安排到巴塞隆纳,专程去看当地一个叫「四个盒子」的雕塑。
她在去年底萌生了去西班牙旅行的想法,之后在小红书上搜索旅游攻略,频繁刷到「四个盒子」。麦吉说,它出现的频率堪比世界著名建筑圣家堂(Sagrada Familia),「很多视频确实拍得挺漂亮,我就把它加入了行程清单」。
西班牙的「四个盒子」其实是一件雕塑,由四个扭曲的立方体钢块叠加而成,高约十公尺,正式名称是「受伤的星星」(L’Estel Ferit),由德国艺术家设计,矗立于巴塞隆纳巴塞罗内塔海滩(Barceloneta Beach)上。四个立方体象征着过去渔民居住的简陋小屋。
近年来,这座雕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突然暴红,特别让年轻一代旅游达人趋之若鹜,虔诚程度让当地居民错愕。根据新红数据,在小红书上,「四个盒子」相关话题自2023年8月以来开始活跃,过去一年中已有超过900条笔记,交互量达到14万人。在366天里,有294天都有相关内容发布。
不过,麦吉说,当她见到「四个盒子」的真容时却颇为失望。雕塑在灰暗天色下更显破旧,也不像照片中那样高大。「上边都锈了,让人有种疏于打理的感觉,就像是个废弃的建筑」。
即便如此,雕塑周围仍挤满了游客,多数是华人面孔。而其他国际游客大多在不远处的沙滩上或铺上野餐垫、或聊天晒太阳,几乎没人理会这个雕塑。麦吉和同伴停留片刻,便离开了。
新晋为网红打卡地的还有冰岛的一座小屋。埃德利扎岛(Elliðaey)是座无人岛,岛上有一座狩猎小屋,四周是茫茫大海,从远处望去,只能看到一座小房子坐落在大片绿色斜坡上,因此被称作「全世界最孤独的房子」。
90后的李小姐在小红书上看到一组无人机拍摄的孤岛图片后,受到震撼。随后,小红书持续推送相关内容,甚至包括以这座小岛为原型制作的蛋糕,因而勾起了她的好奇心。
去年7月,李小姐和先生前往冰岛,他们携带无人机,特地安排了拍摄这个小岛的行程。旅行归来,他们把视频和照片剪辑成vlog,3月在小红书上发布后迅速吸引了超过5200人点赞,还有许多人留言或发私信询问行程规画、旅行预算等。这为她发展成业余旅行博主奠定了基础,目前两人积累了5600多名粉丝,累计获点赞近3万,一些品牌商甚至主动联系她,洽谈合作。
不只旅游景点,中国旅客连餐厅、导游、租车的选择都仰赖社交媒体。35岁的周小姐坦言,她做旅行攻略几乎全靠小红书,「有图有视频,看着比较真实」。今年4月,她前往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特意去了小红书热推、号称「世界最美咖啡馆」的纽约咖啡馆。至于如何在小红书上挑选导游,周小姐称:「全凭感觉,找了个面相慈善的。」
相较于传统大众景点,被加以「最」字头的小众景点,往往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暴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恒云分析,「这迎合了新一代中国游客追求个性、独特体验的心理,他们通过这种旅行方式以及分享晒图实现自我认同。」
李恒云说,一些网红景点之所以暴红,很可能是借助AI技术进行修图和美化,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从而提高了景点的吸引力。同时,与传统广告相比,社交媒体在资讯交流过程中的交互性更强,能提升用户的社区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愿意采纳博主的推荐和分享。「这也进一步加速了网红景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形成滚雪球效应。」
当然,所谓的网红景点中不乏有被夸大其词的「坑」,有些游客也开始留意到社交媒体上的行销方式,主动避开这些地方。25岁的小航在俄罗斯念书,把空闲时间花在旅行上,多看看世界。不过,他说自己开始对标签化的「网红景点」抱有戒心。
去年春节,他和朋友在旅行途中去了在小红书上名气颇高的「世界尽头的秋千」。这个秋千位在俄罗斯捷里别尔卡(Teriberka),背靠雪山、面朝太平洋,从特定角度拍摄,仿佛悬挂于天地之间。但小航到现场发现人满为患,加上天气严寒,他并未体验秋千,只是远远拍了张照片就离开了。
相较于让小航无感的秋千,当地自然公园的美景,以及北极圈的星空和极光,给他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小航直言,「很多网红景点也就是拍照好看,有那点时间排队,不如找找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