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愈打愈烈,这场「闪购补贴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各家平台的商业盘算和企图心。但内卷引发的恶性竞争,呈现的并非奶茶、鸡排等零售行业的现状,宠坏了消费者,打乱了秩序,未来整个市场甚至经济提速要付出的代价,都可能更为惨烈。
7月5日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外卖补贴大战揭开序幕,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抛出「0元奶茶」等超级优惠,单日撬动2亿订单,消费者晒出1.1元(人民币,下同)鸡排套餐,奶茶店爆单3000杯,骑手日送127单收入1700元的「盛况」刷屏。一周后「硝烟再起」,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外卖平台再次掀起折扣狂潮,让用户度过了「疯狂星期六」。这场外卖补贴战,平台、用户.骑手和商家看似「四赢」,实则是一场零售「入口战」的未来博弈。
用户狂欢:快去薅羊毛
「快去『薅羊毛』!」据南京日报报导,7月12日17时,市民王悦的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来自好友的消息。错过7月5日「外卖补贴大战」的她,赶紧打开各大外卖App,将各类红包优惠领了个遍。
美团打出「周六,快乐继续」的标语,在其自营的小象超市中,大量商品以0.01元的超低价出售。同时,王悦家附近的知名餐饮品牌也加入了「神抢手」活动——平时售价49.9元的两荤一主食套餐,活动价28.9元。
淘宝闪购推出「188元大券包,五顿我全包」促销活动,「满15元减15元」的新人红包、「满25元减12元」的外卖红包满天飞,0.1元的华夫筒、冰淇淋和大杯茉莉花茶被抢购一空。京东外卖则另辟蹊径,在京东App「秒送」频道推出单份仅售16.18元的小龙虾,并承诺每晚供应10万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折扣狂潮不仅限于平价品牌,一些定位「中高端」品牌也加入「战局」。某知名奶茶品牌原价21元的饮品,活动价仅3元,而一款原价58元的奶酪蛋糕降至24元。
面对如此诱惑,王悦在手指滑动间就完成了6个订单。她的「外卖达人」朋友更是秉持「高于10块的饭不点,高于5块的奶茶不喝」的消费理念,开发出团购群里搭伙免单、「0元购」交换自提等新玩法。
王悦只是这场外卖补贴大战里的其中一位用户,当天像她一样将「薅羊毛」发挥到极致的还有至少成上千万人,这从美团于7月13日凌晨发布的最新「战报」可略窥其参与规模:截至12日23时36分,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5亿单,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骑手狂奔:日收入1千
7月12日20时,尽管夕阳西下、暑气渐消,来自「饿了么」平台的刘师傅,他身上穿的工作服仍被汗水浸透。当被问及最近「外卖小哥日入1000」的市场传闻时,刘师傅毫不犹豫地点头:「不是说单子增加了多少,而是每单补贴增加了」。
最近几个周末外卖订单激增,但刘师傅并不敢打开无限量接单权限,「否则单量会一下子涌进来,根本接不过来。特别是很多家奶茶店爆单,等待时长经常超过半小时」。
虽然身处盛夏,但他舍不得休息,每天保持100单左右的接单频率,加上平台提高骑手补贴,从此前每单收入5元至6元,涨到现在的7元至8元,刘师傅的收入肉眼可见地增长,「这不算啥,南京一些骑手一天能跑150单,最近一天能赚1200多元」。
美团在7月13日凌晨披露的数据也显示,超过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过500元,6月全国众包高频骑手月收入达到9793元。
然而,高收入背后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体力消耗。刘师傅边展示他的手机屏幕边说:「我跑了这么多年,每天仍然会因为延时、送错餐被罚3、40元。最近很多平台也在紧急招聘骑手,但新手根本应付不过来,有时候罚的钱比赚的还多」。
为缓解运力紧张,美团在7月12日送出了多个需要自取的「0元购」咖啡茶饮通兑券,但刘师傅认为这「治标不治本」:「外卖洪峰过来,还是扛不住」。而在这场大战里,刘师傅的心声也只是冰山一角。
商家纠结:根本没赚钱
在过去的这个周末,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一家知名品牌也参与了「补贴大战」,并推出力度空前的优惠活动——招牌全家福酒酿原价39元,首杯仅售1元。然而,该品牌内部人士透露:「周六的外卖订单有所增加,但幅度不算大。我们品牌主要做堂食生意,酒酿时间久了会影响口感,所以对用户的吸引力并不大」。
相比之下,附近的一家鸡排小店强烈感受到了「疯狂星期六」的威力。店里原价12元的鸡排,活动价仅1.9元,当天18时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店主回忆:「几个小时卖了100多单,四个人忙到深夜还在做,但一盘算,人累到了,却不赚钱」。
她解释道:1.9元的鸡排基本没有利润,平时只需1个店员看店,当天晚上却请了3个兼职员工,按每小时25元的工钱计算,反而亏钱。「20时就爆单了,人手从2个人增加到4个人,还是忙不过来」,某网红奶茶店负责人也直言,这家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当天接了1000多单,由于消费者手中的大额券并非全部由平台承担,部分补贴实际上来自商家,最终商家只赚了极少的利润。
而且,不少顾客不想排队,在线点了单没能来取,没人领的饮料最后只能扔垃圾桶,「上周也扔了20到30杯,这个周六更多」。
对中小商户而言,既希望借助平台流量增加曝光和销量,又不得不承受低价竞争带来的利润压力。对此,有商家干脆挂起「免战牌」,声明「本店不支持在线团购平台 」;有的提早在下午就打烊不接单了;有的打包推出包含两次卡甚至三四次卡的优惠活动,让消费者在全周内分次使用;有的仅让新品参与活动,而非以往的爆款产品。
平台博弈:抢入口引流
一切都始于外卖平台的新一轮「闪购补贴战」。
7月5日,阿里巴巴率先发起「冲单进攻」,随后美团迅速跟进。当天22时54分,美团宣布即时零售日订单破1.2亿单。7月7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也联合宣布日订单数超过8000万单。次日,京东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百亿扶持品质商家,助力更多品牌销量突破百万。
「补贴战」对订单量的拉升效果显而易见,这也让各大平台停不下来。阿里巴巴试图再造一个名为「超级星期六」的促销节日:未来100天内,消费者每周六都可获得总额为188元的外卖消费红包,用于购买超低价奶茶、咖啡和快消速食。
相关人士透露,淘宝闪购的战略定位不单是「即时零售」,而是要打造「大消费平台」。饿了么、飞猪等业务已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各业务线正统一作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传出消息:拼多多也准备入局即时零售,旗下多多买菜正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试验自建商品仓库,最快8月上线即时配送服务。
在传统电商流量见顶的背景下,这场外卖补贴大战,绝非仅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场关乎未来零售格局的「入口战」。然而,任何补贴大战都难以持久,当前外卖闪购「厮杀」已使行业利润整体承压。不少网民也在社交平台反馈,外卖价格虽然下降,但分量和质量也明显缩水。
一小时300单 奶茶店员工边做边哭
连续两个周末,几家大型外卖平台发放巨额优惠券,引发用户疯狂下单,系统崩溃、商家崩溃、骑手崩溃的「三崩」现象接连上演。据媒体与市场人士观察,这场看似热闹的「外卖大战」,实则暴露了互联网平台行业深陷内卷化的残酷现实。高额的补贴确实可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但往往伴随着价格信号扭曲和市场机制失灵等潜在风险。内卷没有赢家,反而应警惕被补贴催熟的「虚假繁荣」。
没挣到钱 也要卷死对手
据南方都市报评论指出,「自己不挣钱也要卷死对手」式的恶性竞争弊端近年被千夫所指: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破坏产业发展生态、阻碍国内大循环等。互联网外卖平台一旦价格战开打,也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其本质是都试图通过短期让利抢占市场份额,并企图「卷死」对方后再提价。这种短期行为的结果是参与商家不挣钱,整个行业被迫跟随降价,很可能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陷阱。
历史早已经证明,企业单纯依靠价格战无法创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外卖平台也不会例外。一小时300单的「盛况」背后,是奶茶店员工边做边哭、数十杯奶茶被浪费的现实。当订单量远超商家承受能力时,服务质量必然下降,配送延迟、系统崩溃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且,短期爆单可能扭曲商家的经营决策,最终失去回头客。内卷化的竞争让商家失去了定价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能在平台规则下疲于奔命。
冲高流量 不如投资物流
互联网平台内卷的真实意图,也许高盛的分析一针见血:外卖大战的真实目标是获取流量入口,而非外卖业务本身盈利。但对互联网平台而言,与其补贴换流量,不如投资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智能调度等,修炼真功夫;对商家而言,与其被动接单,不如深耕产品差异化;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需要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通过提升效率、优化体验、创新模式来创造真实价值,而非简单粗暴地「卷」价格、「卷」速度、「卷」数量。
内卷没有赢家,创新才有未来。毕竟,商业的终极目标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要创造价值。
另据观察者网评论指出,从市场情况来看,大量的补贴在短期内达成了一个「四赢」的局面:消费者拿到实惠、商家增加生意,骑手获得更多收入,平台冲击更高规模,看似每一方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羊毛盛宴」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固化用户 心理预期低价
暑假的外卖补贴,会固化用户对「低价」的心理预期,甚至「心理锚点」。如果平台和企业提价甚至减少补贴,就会带来需求的骤然下滑,掉入「不补贴即流失」的囚徒困境。此外,补贴也会带来用户心理依赖与价值感知陷阱,这恰恰是「好生意」的反面。由此可见,这种四赢的局面只是暂时的,毕竟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卷」出来的。
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消费,现在正在品质化、品牌化转型的关键期,中国外卖市场也不例外。补贴可以带来一些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潜在问题,不能被其所营造的虚假繁荣所欺骗、蒙蔽。在补贴用户的同时,中国平台同样应该注意补贴品质商家,提防「劣币驱逐良币」,让优秀的商家成长,让不良商家出局。
中国外卖市场,或许是应该冷静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