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竞技场变成了「粉黑大战」,教练和运动员在为国家拚荣誉之际,还要面对被频繁地侮辱谩骂,虚构拼接低俗图文等,如何能从这些「黑粉」的围攻中杀出一条血路,甚至借力使力走钢索成为顶流,也是现在中国明星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本事。
发源于中国演艺圈的「饭圈」文化,近年随着奥运等热潮被同步到了体育圈,并以一种不同于演艺圈粉丝的狂热,加大了对「非我族类」运动员的攻击力和破坏力,即使对同一阵营的中国队其他队员、教练也绝不手下留情。尽管中央多次整治,效果依然有限。有学者称,体育饭圈乱象背后,是官方有意识地「造星」促进市场经济并收割民族爱国情绪。此说法未获证实,但「造神」般的「粉丝经济」,也犹如两面刃,可能因失控的疯狂而两败俱伤。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从2021年东京奥运到2024巴黎奥运,愈来愈多中国民众被中国体育国手「圈粉」,他们对体育明星的追捧和喜爱,在市场的推动下将多位运动员送上商业价值的高峰。
比如,上海律师张平就是从2021年东京奥运开始关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不仅常常熬夜看有她出席的赛事直播,还开始有意识地购买孙颖莎和另一位乒乓名将王楚钦的代言产品。「我从小就知道刘国梁、马龙,但不会特别去看比赛,是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出现让我开始关注所有比赛」,张平说, 「如果不是抢不到票,我甚至希望每一场有他们两人的赛事都去线下为他们应援」。
全红婵老家 全天被直播
除了助力商业行为,和张平一样还准备或已经追踪运动员到线下的狂热粉丝还有不少。巴黎奥运结束后,全红婵的故乡老房被慕名而来的粉丝和直播团队堵得水泄不通,每天有近千名游客前往全红婵的老家广东省迈合村打卡,有博主甚至全天24小时守在她家外面直播,给她和家人带来巨大困扰,并主动选择搬家。粉丝们也热衷于讨论中国泳协是否差异对待全红婵和陈芋汐这对跳水搭档,一些粉丝还在赛事现场高喊「不公平」。
相似的事情亦出现在巴黎奥运现场,当中国女乒选手陈梦和孙颖莎单打会师,举着孙颖莎灯牌、海报的粉丝们在观众席爆发出大声尖叫声,几度影响选手至示意暂缓发球。陈梦得分后,孙颖莎的粉丝发出嘘声、大声喝倒彩、还有人向同为中国国手的陈梦竖中指。甚至有粉丝在网络上发起「五问陈梦」,其中写道「全国粉丝都在期盼孙颖莎女单首金,你击碎全国人民希望,大义何在」。
孙颖莎粉丝 场上呛陈梦
这些行为使得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此后多次发文怒批体坛「饭圈」,中国官方直接出手要求整治「体育饭圈」,并对几位涉嫌「恶意捏造」运动员和教练消息的网民实施拘捕。
尽管成为流行明星的过程时常伴随着不尽理性的大众狂然和社会争议,但和演艺界一样,体坛造星成功的结果是诱人的。「运动明星才是现在真正的断层顶流」,多位在时尚杂志中国部门从业的人员这样说。
运动员成顶流 带动商机
过去两年里,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名字几乎每天都要在微博热搜榜前十名出现起码一次。以孙颖莎为「时尚芭莎」杂志拍摄的封面为例,该期杂志预售两个半小时内就突破30万本,创造了新的销售纪录。而另一本时尚杂志「嘉人」的孙颖莎封面版,仅8分钟内即售出30余万本,25分钟突破40万,写下新的中国时尚杂志销售纪录。
在粉丝的助推下,孙颖莎代言的高露洁牙膏仅发布3分钟后即遭疯抢至购买链接显示售罄,半小时内售出14万件牙膏套装;护肤品牌「半亩花田」在官宣孙颖莎为代言人之后一小时内即登顶中国三大电商平台榜单。
在大品牌之外,以中国网球手郑钦文为例,运动热也带动了中国公众「入门」网球等运动项目的热情。郑钦文夺冠后,中国部分品牌网球产品流量较上季成长超过200%,比赛用球的日销量也较上季成长超300%。
报导引述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早在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就有意识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运动发展,姚明、刘翔都是典型案例。现今的体育与商业挂钩的发展是这个模式的延续。
中国在十四五规画对体育项目也有要求,以量化的明确目标试图打开中国内需市场,带动经济。在其规画文档中,明确列出每一个子项目都该在哪一年前达成多大民众覆盖率,哪些单位应对此负责等。其中特别指出体育精神的宣传任务,把2020东京奥运、2022北京冬奥、2024巴黎奥运作为宣传重点并列明:「加强体育宣传工作,讲好运动健儿顽强拚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
粉丝大军追捧偶像 枪口对外也网内互打
如今在广州从事广告业的李叶自2012年起即开始迷恋乒乓球赛,在家人的陪伴和网络消息的指导下系统地观看球员打法和风格。但由于喜欢的球员在迄今的十余年间一一退役,她慢慢淡出观赛活动。谈起这十年,李叶说:「观众的变化太大了,现在的观众好夸张,而且有点病态,我感觉他们不是真正喜欢这项运动而喜欢这个人,只是在追捧一个自己造出来的神」。
唯粉当道 排斥其他选手
这样的感受来自今年3月,当时,她只身前往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观看线下演出,为了近距离多场次观看,她购买了288元(人民币,下同)、488元、1088元价位的票多张,从小组赛一直追到淘汰赛。一到场馆,李叶立刻感受到现场氛围大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数,在她记忆里,年幼时去过的线下比赛都没有如此多的观众数量,而且,有粉丝组织在场馆周围发放自制的周边,例如海报等,观众要凭「粉籍」领取。
「粉籍」是中国饭圈的一个标准用词,意思是通过一个人所追随的名人、明星作区分。在李叶的观察里,以她去的这场亚洲杯比赛为例,她看到有同时支持孙颖莎和王楚钦两位球员的粉丝在排队领取应援产品,但被粉丝团里审核人员模样的人拦了下来,高声喝斥:「这里是孙颖莎唯粉的应援物领取,我们不需要王楚钦」。这句话让李叶当时就笑了出来。
「每个队伍都好长,每一个队伍都有几十个人不止,会有粉丝组织打卡,比如放一个人形立牌布置一下,然后就会有很多人聚上去拍照之类,我的感受就是很堵、很挤、很占位置,交通不便,我觉得很烦」,李叶回忆。
李叶没想到,在运动场门口的见闻仅是一个开始。在赛场上,李叶听到坐在旁边的粉丝一直在高声计算、背诵王楚钦拿到过哪些奖项,并指点称「他拿过这个了,今次拿不拿都无所谓,但亚洲杯他没有拿过,所以很重要」。在李叶看来,这些都不是一个「粉丝」该有的讨论和心态话术。
疯狂粉丝 狂嘘他国选手
她在现场看到,当孙颖莎对上一位戴头巾的选手时,每赢一球,现场球迷即立刻长时间鼓掌;对方输掉之后,周围的球迷马上开始嘘声鼓掌。
李叶当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丢脸」,她说,这场比赛是亚洲杯,参赛队伍里有一些来自竞技运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参加比赛需要鼓励,但现场对他们明目张胆的歧视让她觉得「很没有格局,以后这些球员还会来中国打球吗?太难受了」。
非本土球员并不是唯一受到针对的族群。以「粉籍」论英雄同样适用于中国自己的球员,例如到场粉丝们并不给另一位中国球员林诗栋加油,甚至大声讨论希望林诗栋被打败以证明「这个球员的世界第一排名是一个被扶上来的虚名、而不是实力」。
轰炸留言区 为偶像维权
李叶回忆称,十年前她和家人一起去运动场看比赛时,目睹了「百花齐放」的加油声,从没出现过一边倒的加油声,更没有过整场间歇里只有一个球员的名字响彻全场的场景。「球迷们的加油鼓掌声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影响到其他同场竞技的球台球员,这次在亚洲杯,我甚至看到好几个球员因为场内太吵,示意裁判先不要发球」,李叶说。
此外,李叶注意到在这些狂热的粉丝们尤其喜欢在正常的赛事资讯贴文评论区里「出警」、「维权」。李叶表示,这些为了给球迷同步赛程设置的帖文,在十年前吸引来的是同好们讨论谁的打法近期比较吸睛、谁的胜率更高、战绩如何,且氛围总是友好,「其乐融融」。如今已大变样——粉丝们集中起来讨论所谓的「比赛黑幕」,认为自己所维护追捧的选手输掉比赛是因为组委会「耍花招」。
「例如亚洲杯期间,他们觉得总让王楚钦最后一场比赛,很影响他休息,于是粉丝就开始用同一套话术轰炸留言区,看得人很难受」,李叶说, 「这些粉丝还喜欢说谁谁谁现在是球队太子,谁吃了更多队伍红利,说谁孤立谁、为了扶持谁上位,这太不理智了,很任性,没有竞技体育精神」。
雷雄德指出,运动员和他们所代表的队伍是最容易收割爱国情操的管道之一。
「当你开始追踪一个运动明星,你大几率也会成为他所代表的队伍的粉丝。在奥运这种舞台上,观众更容易对自己的国家队产生归属感和生出忠心」,雷雄德称这是国家鼓励运动员成为顶流明星的用意,「由队伍发展到奥运再发展到爱国,这也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整治饭圈 倡理智追星
然而,狂热的体育粉丝也带来了一种屡受批评的「饭圈文化」。今年1月,中国体育总局举办「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要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后来,多个国家级运动队伍分别解散了各自的粉丝群。王楚钦、孙颖莎、张雨霏等运动员的微博超话组也被解散。
张平认为自己可以分辨「理智追星」和「饭圈追星」。在她眼里,在机场蹲运动员、掌握他们的行程全程跟踪是「饭圈追星」,在赛场、官方活动现场见运动员则是理智的行为。
而在李叶看来,喜欢一个球员或者项目的心态应该是「虽然你赢了我支持的人,但你发挥得也很好」,而不是喜欢的运动员输掉比赛之后就开始创造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