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菜单
    趋势
    • 四川人权律师卢思位狱后体检发现肺部问题 妻子张春晓呼吁当局放行卢思位赴外就医
    • 福建太姥山「一线天」山洞 90公斤游客被卡住
    • 魏德圣陷债务黑洞再遭追讨7000万 国片英雄变负债导演
    • 同是肺腺癌末期 颜正国、汪建民相隔一年「同日骤逝」
    • 翘臀珍离婚1年同框前夫 小班笑到像恋爱
    • 79岁美国乡村天后惊传病危 闪电取消演唱会
    • 诺贝尔物理奖/克拉克:川普削减预算 将「瘫痪」美国科研
    • 台网红Joeman认了有整形 大推医美前先做两事:很加分
    星期三, 8 10 月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Demo
    • 首页
    • 新闻
      • 大陆
      • 国际
      • 财经
      • 娱乐
      • 社会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生活
      • 健康
      • 历史
      • 家居
      • 文化
      • 猎奇
      • 美食
    • 禁闻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首页»新闻»大陆»「上古神兽」中国麋鹿回归40载 再无灭绝之忧
    大陆

    「上古神兽」中国麋鹿回归40载 再无灭绝之忧

    Tech匠Tao由 Tech匠Tao2025年8月29日没有评论5 查看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WhatsApp Reddit Tumblr 邮件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邮件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被称作上古神兽的中国麋鹿在200万年前曾驰骋在华夏大地上,随着环境变化,却面临野外灭绝的命运。而在专家的极力复育之下,中国麋鹿数量成功增至1.4万多只,下一步,牠们要回归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人定胜天」的另一种演绎。

    8月24日,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保护区内麋鹿们来说,这是个特别的日子。40年前,牠们的「祖辈」——20只麇鹿从英国回归中国,落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打开了中国麋鹿种群复兴的序幕。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如今中国的麋鹿已从最初回归的77只发展到了1.4万多只。牠们生活在中国2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95个保护场所,已全面覆盖其原有的古分布地。

    ★最初77只 变1.4万多只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表示,麋鹿保护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麋鹿回归自然生态系统中,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发挥作用。

    综合新京报、新华社报导,麋鹿以其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等独特的形态特征,被人们称为「四不像」,最著名的形象就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考古证据表明,古代麋鹿的栖息地遍布中国各地,从陕西的渭河流域到东部沿海平原和岛屿,从东北大平原到中部一线,都留下了牠们的足迹。

    身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麋鹿起源于200多万年前,此后麋鹿家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分布范围广泛且数量众多。然而,随着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旱,海平面下降,湖泊和沼泽大量消失,河流干涸,华北地区的沼泽变为旱地,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麋鹿数量锐减。

    19世纪末,永定河水泛滥冲垮了南海子皇家猎苑围墙,逃散的麋鹿不幸成了饥民盘中餐;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南海子幸存的麋鹿被劫杀一空。至此,麋鹿声明本土灭绝。

    万幸的是,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将巴黎、柏林等地动物园里仅存的18只麋鹿买下,放养於伦敦以北的乌邦寺庄园,为麋鹿族群留下了一线生机。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江苏盐城大丰黄海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量麋鹿在觅食。(新华社数据照片)

    ★自英引进 突破三难关

    1956年和1973年,北京动物园先后共引进了三对麋鹿。然而,受限于动物园的栖息地条件,麋鹿的繁殖遭遇重重障碍,一直未能复兴种群。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领导刘子亮说,1982年,中英两国开始共同筹备麋鹿的重引进工作。此后,中国成立了跨部门麋鹿重引进项目领导小组,并与英方专家共同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组。到了1984年,首批「麋鹿还家」工作在北京麋鹿苑选址并开展,麋鹿重引进工作的成功实施,是物种保护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据报导,1985年8月24日,22只麋鹿乘坐飞机远渡重洋,回到北京。遵照防疫制度,刚刚归国的20只麋鹿住进了南海子麋鹿苑的检验检疫圈,另外两只转送了上海动物园。1986年和1987年,中国再次引进麋鹿,3次共引进77只,分布在北京和江苏。

    麋鹿归来,科研人员随即踏上科学护航之路,40年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在麋鹿遗传、行为、疾病、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道难关」,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

    疾病是麋鹿生存的最大威胁,常见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其中,魏氏梭菌病是麋鹿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白加德表示,偶蹄类的动物传染病较多,魏氏梭菌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平时不易发病,但一旦动物条件发生变化后,比如说麋鹿因营养状况导致抵抗力差,又或者是因天气原因导致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此时魏氏梭菌就会开始兴风作浪。这种过度增殖形成的内毒素,会引起麋鹿心肌麻痹造成猝死。

    报导指出,现今复育的麋鹿是由小种群发展而来,其近亲繁殖系数高,遗传负荷也大。白加德解释,在麋鹿过去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从几百只的种群缩减至十几只的小种群,导致有害基因的重合率愈来愈大,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麋鹿的遗传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更多的遗传病。所以,遗传基因也是研究重点。

    而在饲养管理方面,科研人员还要弄清楚,在什么环境下能让麋鹿更好实现正常繁育,并且能够在四季中不受干扰地生活。连要喂什么样的饲草、提供什么样的饲草条件都是门学问。

    「麋鹿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水草,牠们是草食性反刍动物,主要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植物的嫩草、树叶和嫩枝为食。」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程志斌说,麋鹿肠道微生物菌群非常丰富,目前食性种类近600种。

    麋鹿种群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麋鹿发情期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8月,麋鹿的配偶制度为后宫制,优势雄鹿(鹿王)占有大群雌性配偶;而鹿王的身分并非永久不变,南海子麋鹿苑里就有20多只鹿王。这种「轮流坐庄」的形式靠的是角斗,只有获胜者才能拥有唯一交配权。实际上,「鹿王争霸」的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科研人员对麋鹿进行鼻拭子采样。(新华社)

    ★野外数量 达5000多只

    报导称,从本土灭绝到重引进再到成功野化放归,中国麋鹿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自1985年以来,麋鹿在遗传多样性贫乏、近交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存活状况良好,麋鹿数量显著增长了近200倍。麋鹿种群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为麋鹿永续发展创建了强大的「基因库」。

    40年来,中国在江苏大丰、河北滦河上游、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先后共开展了11次麋鹿野化放归,成功野放200多只。后来,又因种群数量增长,麋鹿在保护区外自然扩展外溢,使野生麋鹿的数量逐步加大。

    目前野生麋鹿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和内蒙古等地,野外种群数量大幅提升,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麋鹿野化放归不但是麋鹿保护的根本措施,更是一场濒危物种重引入的重大科学实践。

    据了解,中国正在筹建亚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库,将有效解决麋鹿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衰退问题,为科学育种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未来还将建设麋鹿微生态基因库,专门保存对麋鹿生存至关重要的微生物菌群,包括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环境微生物菌群,全方位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经过40年的奋斗,白加德直言,如今,麋鹿再无灭绝之忧。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鹳飞临冶河湿地栖息觅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新华社数据照片)

    ●巡护员25年奉献 黑鹳成京「生态名片」

    从拒马河的北京房山段出发,沿着河岸一路开到河北野三坡段,这近100公里的路,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巡护员需要走上将近十个小时。8月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繁殖期已经结束,今年出生的幼鸟基本上已经结束巢穴生活,进入独立前期,此时巡护员的工作重点,是关注幼鸟的离巢情况。

    综合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报导,李理是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他在巡护前会准备对讲机、高倍望远镜、动物声音搜索器、记录册等重要物品。将大喇叭模样的搜索器朝向远处,巡护员们仔细分辨着耳机里传来的各种声音,「黑鹳幼鸟的声音有明显特征,依靠牠们的叫声可以分辨黑鹳大概方向。」李理从事黑鹳保护工作已有25年,黑鹳的各种姿态、声音,早已深深刻录在他的脑海中。

    大山中的一切事物,对巡护员来说都是有用的线索,地上的脚印更是判断野外发生了什么事的珍贵纪录。李理说:「就像以前的人每天都要看报纸一样,我们在野外做巡护工作,实际上也是在『看报纸』,脚印能告诉我哪些动物到过这里,有助于我们了解这附近生态圈的情况。」

    这也同样是保护黑鹳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李理说:「我们需要知道黑鹳在这里有哪些食物来源,有没有天敌,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何相处。这些消息对黑鹳种群的保护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李理表示,黑鹳喜欢捕食小型鱼虾、泥鳅以及青蛙、小蛇等生物,早些时候在拒马河附近,总能听见一阵又一阵的蛙鸣,这就说明黑鹳的食物来源相当稳定。

    驱车经过房山区六渡附近时,李理手上的对讲机传来声音:「把车停在桥下,好像看到两只。」巡护车停稳后,三脚架、高倍望远镜等设备已经架好。李理拿过望远镜调试,观测,「确定有两只黑鹳,是两只已经离巢的幼鸟,是4号巢区今年新孵化的。」

    经过40年复育,中国麋鹿告别灭绝命运。(新华社)
    巡护队员救助的黑鹳「鹳鹳」康复,李理带牠在户外学飞、捕食,为回归自然做准备。(取材自新京报)

    巡护员们改变位置,靠近一些观察黑鹳。李理说明,离巢期的黑鹳幼鸟体形已和父母相差无几,羽色和喙、腿的颜色就成了主要辨别点。牠们看上去更像是成鸟的「褪色版」,黑鹳标志性的「红唇」和「红腿」也还没有长成。今年,北京区域内新孵化的黑鹳数量达到17只,陆续离巢的幼鸟,已经开始独立的觅食生活,野保队员也通过摄像机记录下了牠们的身影。

    保护站架设了红外线监测相机和鸭子船相机,后者的外观如同一只鸭子,通过「伪装」,能近距离记录黑鹳在水下的状况。通过这些影像,李理看到小黑鹳在水下行走的稚嫩身影,「走到比较平缓的地方,牠们会用爪子扒拉一下石头,看有没有鱼。」他说,麦穗、泥鳅、青蛙、林蛙是黑鹳这个季节的主要食物来源,「黑鹳宝宝的经验没有那么老到,牠们的家长时不时会来教一下。」

    与普通水鸟不同,黑鹳习惯将巢穴搭建在悬崖峭壁上,并且有沿用旧巢的习惯,牠们会年年加固修缮,进行繁衍。比如,在一个编号为3号的黑鹳巢区,这里连年诞生的「黑鹳宝宝」数量最多,因此也被巡护员们称作「英雄窝」。李理说,目前在北京共有14个野生黑鹳巢穴可以观测到黑鹳活动,其中有四个,几乎每年都能见到幼鸟出生。

    25年的巡护之旅,见证了黑鹳种群在北京的数量变化,从一开始的两、三只成长到现在的100只左右,足见保育工作的成效。李理说:「有黑鹳的地方,就是仙境。我们将青春奉献在这里,未来对黑鹳的关注和保护将延伸到更多区域,让黑鹳成为北京的『生态名片』。」

    猝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Telegram 邮件

    相关文章

    风水师揭续命邪术细节 和于朦胧案多处暗合

    2025年10月7日

    【禁闻】中共亏欠数亿农民 前金融高管吁补偿

    2025年10月7日

    黄翔:讨伐邪恶共产专制檄文

    2025年10月7日
    留言 取消回复

    Demo
    头条

    莫迪暌违7年将访中 路透:与美紧张加剧 印中关系正解冻

    2025年8月6日18

    跟习近平一样 普亭也不出席巴西金砖峰会

    2025年6月26日18

    曼谷艺术中心展览受干涉:中国要求修改或下架作品

    2025年8月8日10

    莫斯科与平壤直达列车6月复驶 每月两次、8天才能抵达

    2025年6月11日10
    不要错过
    禁闻

    四川人权律师卢思位狱后体检发现肺部问题 妻子张春晓呼吁当局放行卢思位赴外就医

    由 阿芯2025年10月8日0

    (维权网信息中心…

    福建太姥山「一线天」山洞 90公斤游客被卡住

    2025年10月7日

    魏德圣陷债务黑洞再遭追讨7000万 国片英雄变负债导演

    2025年10月7日

    同是肺腺癌末期 颜正国、汪建民相隔一年「同日骤逝」

    2025年10月7日
    Demo
    © 2025 明鉴新闻网
    • 首页
    • 新闻
    • 生活
    • 科技
    • 禁闻

    键入关键词,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Esc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