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很长,可以体验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人生也很短,找到一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不容易。」远在非洲的兽医博士,和回到大山家乡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他们因为机缘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也正努力为自己和更多人的未来留下幸福。
每日经济新闻报导,从广州宠物医院老板,到「非洲大型农场CEO(首席运行官)」,70后兽医学博士张文奎的人生轨迹,在莫桑比克索法拉省贝拉市布济河三角洲彻底改变。在2万5500亩租地上,他和「中国合伙人」种出「莫桑比克最大单体玉米田」,即使过去一年经历了当地近乎空白的农业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各种困扰,这场「卷尽人生下半场」的创业,也是一场不远万里的「海外粮仓」试验,他仍从中看到广阔前景,甚至感叹「晚来100年」。
★百年规画 选定莫桑比克
2024年7月17日,张文奎在莫桑比克第三大城市楠普拉考察,路边一个十几岁男孩冲他喊着葡萄牙语,同伴翻译过来说:「莫桑比克太穷了,快点来帮我们,给我们带来工作。」张文奎大受震撼。
张文奎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潘阳农业大学当老师。2021年辞职后在广州创办了宠物医院。张文奎说,他2019年起就萌生到非洲创业的念头,并结识了后来的两位项目投资人,和这个小男孩的「奇遇」,印证了他选定莫桑比克做农业百年规画的决定。
为什么是农业?因为农业出海有利可图,大势所趋。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积3600万公顷,已开发的600万公顷仅占17%,而且该国土地租期最长50年,可续期一次,正好100年。其次,中国需要稳定的「海外粮仓」,莫桑比克雨热同季,非常适合玉米种植,但当地农民散种玉米,亩产只有100来斤(约50公斤)。张文奎称,莫桑比克缺的是种植技术,而在这方面,「卷」了几千年中国农民有优势。
张文奎估算,如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投入成本控制在每亩200元人民币(约28美元),毛利润可达800元,效益非常可观。去年7月的那次考察,张文奎一行相中了索法拉省贝拉市布济河三角洲的一块地,黑色沙壤,土质肥沃,足足有36万亩。同年8月,张文奎与投资人再赴莫桑比克完成转租合约,拿下1700公顷(合2万5500亩)土地,相当于23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在张文奎看来,非洲是中国人搞农业的优选之地,「我们晚来了100年,但还是开拓者」。
★种出经验 增设滴灌工程
2024年年底那几天,贝拉特别热,白天气温高达40℃,风都是热的。12月30日,下了一场大雨,气温降到19℃到32℃。张文奎知道,莫桑比克的雨季来了,他们的种植窗口期也来了,但第一个雨季仅种植了1万亩,且最先种植的3000亩近乎绝收,一个原因是作业车辆在雨季进不去打除草剂,且非洲虫灾严重,但灭虫剂很难买到又价格昂贵。
张文奎吸取了教训,及时跟上除草和除虫流程。在2025年5、6月旱季,农场又新种了3000来亩玉米,由于缺乏灌溉水利支撑,也基本声明歉收。张文奎意识到,国内的成功模式并不能在这里被简单移植或拷贝,于是经过十来天试验,成功增设滴灌工程,解决作物灌溉问题,还陆续克服重型设备海运成本和机械损坏率都居高不下等问题。
8月10日,经过20天奋战,第一季中有收成的7000亩玉米终于完成收割。张文奎估算亩产只有250斤,还是略有盈利。张文奎表示,这是试验田。第一年甚至第二年,都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为未来更大规模种植打好基础。万事开头难,对他们来说,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并种出了经验:雨季要开沟起垄,旱季设滴灌工程。
★明年规模 扩大至10万亩
赞比西河是非洲第四大河流,它在莫桑比克赞比西亚省注入印度洋,河水冲积的三角洲,土质肥沃,是农作物种植的首选之地。张文奎透露,在赞比西河三角洲,他们将开辟新的种植基地,目标地块正在洽谈中,规模在10万亩以上。他们的远景规画是,明年不仅扩大种植规模,还要陆续开展一些上下游的新业务,比如玉米加工厂或者养殖业,也会尝试种植其他农作物。
今年5月,张文奎和投资人在微博上发布招聘消息:起薪是每月1万元到2万元,年底会有奖金,包吃包住,牛羊肉管够。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种植项目还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他也验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个「云判断」,即非洲人并非好吃懒做,而是吃苦耐劳。
「我们雇佣的当地工人,很多家里没有自行车,早上4点就要出门,走10公里来上班,顶着30℃以上的烈日干活,收工再走回去。这些工人对工作机会也非常珍惜,很努力满足农场要求。」他说。其中一个黑人小哥阿昆家徒四壁,房子还是政府所建,唯一值钱的是卧室上那块铁皮瓦。张文奎带给他一袋玉米面,够一家四口吃一个月,又给了两个孩子一人100莫币(约11.1人民币、1.5美元。「我认为他能好起来。」张文奎说,他还准备从国内买个水泥砖机器送给阿昆。
张文奎的一个愿望是: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将来先给固定员工建房子,帮他们实现砖瓦房通水通电的安居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