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实体书店为何走到了「生存不下去」的绝境?河南广播电视台「多点看法」栏目分析4点原因。首先是「内容载体的替代」。2024年中国电子书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15%,而纸质书销售额同比下降8%。年轻人的阅读场景早已从「捧著书本」转向「盯着屏幕」。
其次是「购买渠道的碾压」。在线书店凭借「无房租、低人力」的成本优势,对实体书店形成降维打击:当当网的「满100减50」、京东的「次日达」、拼多多的「9.9元包邮」,让实体书店的价格毫无竞争力。
第三是「阅读需求的碎片化」。实体书店的内核场景是「沉浸式阅读」,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这种场景成了奢侈品。某实体书店的客流数据显示,2024年到店顾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从2019年的45分钟降至15分钟,其中70%的人「只逛不买」,30%的人买完书立刻离开。
第四是成本绞索收紧:房租与人力的双重夹击。房租和人力占实体书店支出的70%左右,而营收的持续下滑,让这两项成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
北京五道口的高校周边书店,房租占比甚至超过60%。对比在线书店,京东的仓储成本仅占营收的5%,且无需为「客流」支付内核地段的房租溢价。
网红书店 也难逃倒闭潮
据了解,不仅是豆瓣书店这样的人文书店撑不住,很多集阅读、社交、体验于一体的网红书店,也无法逃脱这波书店倒闭潮。
上个月TSUTAYA BOOKSTORE(茑屋书店)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发布闭店通知,于2025年8月31日终止营业。自去年10月,日本茑屋连锁书店先后关闭了西安迈科中心店、上海MOHO店和天津仁恒伊势丹店三家书店。
中国境内的其他网红书店也未能幸免。在厦门,「十点书店」3家门店于2024年7月全部关闭,钟书阁重庆旗舰店停业,上海言几又书店从60家门店锐减至3家。据「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的统计数字,2024年初至2025年4月,至少7家知名网红书店品牌关闭超50家门店,遍及北京、上海、西安等十余座城市。
此外,上海的半层书店3月25日停业,未觉书屋5月31日关店,杭州的乐园书店和银川的胡须书店也选择了在同一天关闭,成都的野梨树书店在6月17日停止营业。
独立书店去年倒闭40%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实体书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中国独立实体书店数量从2019年的近3万家锐减至2024年的1.68万家,5年内减少了44%,平均每年有超过2600家书店停业。其中2024年全国实体书店数量同比减少18%,其中独立书店倒闭率超40%,营收平均下降25%。
不过,在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同时,新华书店却逆势增长,2023年资产总额突破2575.98亿人民币,税后利润同比增长11.6%,达到147.64亿元。新华书店是中共国有图书发行企业,隶属于中共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共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
但新华书店的赚钱秘诀并不靠普通图书销售,而是教材教辅发行这门「刚需生意」。1951年起,新华书店就拥有中小学教材的专营权。2023年教材教辅占书店业务七成以上,毛利率高出其它图书10%以上,仅教材采选服务一项就覆盖26个省份,年收入超1.35亿元。
告别书店顾客 店长大哭
第一财经报导,对于呵护近20年的书店要「走入历史」,要说卿松的内心毫无波澜是假的。
他想起18年前,豆瓣书店还开在一个小仓库里时,自己曾骑着自行车给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老师送书。后来他才知道那位老师是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史学专家,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历史学博士后。
18年来,欧阳先生常常光顾豆瓣书店,每次也不多说什么,自己选购一些书,跟卿松打个招呼便走了。前几日,老先生再次来到店里,卿松告诉他豆瓣书店要关了,老先生很震惊,询问了情况,说:「书店正式落幕那天一定告诉我,我来看你。」不善言辞的卿松有些动容,说:「能否跟您握个手?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更多机会见面。」二人握手后,老先生离开,卿松一个人在店里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