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塱头村保留着200多座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代,在清代大范围修缮过。目前,塱头村也是广州现存规模最大、岭南特色鲜明的古村落,还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国际范儿「网红村」。
保留200多座古建筑
南方日报报导,近几年,这里古色古韵的景观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不断吸引游客的到来,甚至有20多名游客就这么住了下来,变成了新村民。
「当时,我在村子的风水塘边参观,发现风水堂对着的一排祠堂书室,太震撼了。」新村民谌嵘说,「很多村子里的祠堂书室一般只有一个,塱头古村有20多家,我就是被这样的文化氛围吸引过来的。」
正巧村子里一处村民的房子空了下来,谌嵘当即决定长租下来。住进来的这三四年,谌嵘和她的朋友们把这里改造成「古风小院」,他们在这里找到一种松弛感,「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让新村民阿峰真正决定留下长居的,也是塱头村独特的文化气质。「很多古村一开发就变味,祠堂改成饭店,失去原本的底蕴。」他说,这里有整洁的道路、怡人的环境,却还保留原有的建筑格局与文化氛围,「离城市不远,却安静从容,正是我们想要的。」
对于如今的塱头村来说,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村集体的收入大多在村小组,很难覆盖村里的开销。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智云说:「我们希望通过古村的改造来增加村子的收入,再将收入投入改造,进入良性的循环。」
另外,企业投入的初始资金是有限的,需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造血」能力。目前,村子正打算开发旅游停车场、乡村民宿等来增加收入。
做民宿、研学 卖农特产
「乡村CEO」黄广燎正带领村民们学习运营技巧,未来村子里的民宿、研学活动、商业项目等都要逐步移交给村集体,「希望村子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真正振兴起来。」
二期改造已箭在弦上。社会资本负责塱头古村「塱东」片区的改造后,花都区城投接手「塱中」、「塱西」片区的改造。未来,塱头村小学、村民大食堂、村休闲区都将被活化利用起来,还将以村委为内核,创建「乡约古韵」示范带项目,另外,塱头村将联结周边几个村落,售卖他们的特产、农产品,增加周边村子的经济收入。
「最终要让游客住下来。」黄智云说,未来也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本村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改造后的塱头村吸引不少潮流品牌入驻。
在那条火爆网络的「洋网红」短视频最后,博主这样说:「塱头村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这里不只有游客,还有本地生活的村民、学生,还欢迎各领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生活,每个人都在这里一起创造中国乡村活化的无限可能。」
乡村活化 不仅是旅游点
岭南大地,散落着不少和塱头村类似的古村落。如何发挥文化作用赋能乡村振兴,是不少古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村新生从来不只是建筑的复活,更是共同记忆的保留和乡土价值的焕发。」广东省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刘伟认为,在乡村振兴中,不同主体具不同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短板,政府、村民、村集体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合力,才能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协同解决乡村振兴的动力、方向、方式和秩序问题。
在刘伟看来,塱头古村的探索将政府、企业、村集体等多股力量创新聚合在了一起,正是因为多方合力,成功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以文化之光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