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障者王营营带导盲犬芬迪上泰山,芬迪把楼梯当障碍停止前行,遭王营营用登山杖挥打催促;冒雨上山,两名视障者穿雨衣,芬迪却无任何装备;种种情况遭网友批评王营营有虐待芬迪之嫌,舆情随着影片散播发酵,王营营失去导盲犬使用权,又回到没有方向的世界。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导盲犬能否登山需经专业综合评估。
在失去导盲犬芬迪后,王营营又回到了没有方向的世界;即便如此,她也一直在外面奔走,找法律援助、接受媒体采访——试图在一片混沌的指责声中,为自己找寻一个说话的缝隙。
新京报报导,这一切的风波,都源自于那场17小时的攀登,她和另一名全盲的同事,带着芬迪爬上泰山。
王营营习惯把头发梳成高马尾,她37岁,经常戴着一对金黄色的耳饰,在吉林老家时让嫂子帮纹了灰色的眉毛,身上穿的衣服也是请人帮忙在网上挑的、适合自己身形的款式。
去泰山前,王营营对这座山的向往,来自他人之口和指尖触摸拼凑的想像。
在视障文化博物馆里,她曾仔细抚摸过山车模型,用触觉感受的「陡峭」、「险峻」,是她对山的最初认知。后来,她又从朋友和网络音频里听到「五岳独尊」、「帝王封禅」之类的词汇,想像中的泰山更庄严神圣了。
视障者的登泰山梦想
「一定要去爬一次,不爬的话是我一辈子的遗憾。」这个念头愈发强烈,以至于当店里两位「明眼人」同事商量着要去爬泰山时,她毫不犹豫地加入计划,还成功动员另一名全盲的同事。
接下来的日子,她在抖音反复听各种登山攻略,最终选择相对安全、两侧有矮墙防护的红门路线,「当时觉得人家老人孩子都能爬,那我也能爬。」
2人1狗 17小时的攀登
后来,两「明眼人」同事没能成行; 9月15日晚上7点,王营营和全盲同事抵达泰山脚下,当时天空飘着雨,但她听到周围游客并不少。
登山开始,脚下的阶梯让她对「陡峭」有了实感,听到有人谈论摩崖石刻时,她就在心里勾勒出那些文本的形状;一路上,她能分辨出泥土被浸润后的气味、旁边草木散发出的清香,这些都是与按摩店里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
雨时大时小,王营营左手握着导盲鞍的牵引绳,芬迪的专业与可靠是她全部的倚仗;右手握着登山杖,试探着前方的阶梯。
泰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从红门出发徒步到中天门再到南天门,全程大约8公里,约6700个台阶,整个过程正常人需要4~6小时左右。但王营营说他们的攀登持续了17个小时,「这是因为每爬升一、两层,我们就坐下歇歇,铺开防潮垫,让芬迪趴在上面恢复体力。」
她不知道的是,两视障者带导盲犬爬山太显眼,这段她珍惜的旅程也进入别人的镜头——芬迪在雨中湿透前行、她休息喝水而芬迪坐一旁边的画面、登山杖挥向芬迪的瞬间……
报导指出,最初的影片是一名导游拍的,「当时看他们爬泰山,觉得很不容易,所以拍下了一段视频发在抖音;配的文案大概说的是盲人爬泰山很不容易,很励志」。
但一段时间后,很多人来私聊、评论,说导盲犬不能爬泰山,她有些压力,就把文案改了,「励志的同时,一定要珍惜导盲犬资源,保护牠不受伤害」。影片很快被风传、剪切,剥离出来的片段成为一场风暴的内核「证据」。
芬迪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营营的生活牢牢钉在「两点一线」上:从宿舍到按摩店,再回到宿舍。想买衣服,只能托朋友随便带一件;想买瓶洗发水,要等同事有空陪着去;就连洗澡,都得麻烦别人接送。「你想走出去,还得麻烦人,不如不出去。」
芬迪成为她的眼与勇气
导盲犬芬迪彻底改变她的人生。十几年前,王营营就梦想得到一只导盲犬,2018年她再次申请,排了5年队后,终于轮到自己。
为了去导盲犬基地接受40天培训,她辞掉医院的工作。不过一切都值得,这只当时3岁的拉布拉多犬,拓宽王营营的生活半径,成了她的「眼睛」,让她那些难以兑现的想法重新有了可能性。
最直接的改变是她必须每天遛狗,「等于逼着自己动起来。」牠甚至成了她的「社交搭子」,路人会因这只温顺的大狗主动搭讪,「真可爱」。这给了她久违的底气, 「以前出门总小心翼翼,怕给别人添麻烦,现在带着芬迪,哪怕在大楼里迷路,也只觉得是新体验。」
带着芬迪找工作,她不问待遇,唯一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接受导盲犬」。王营营就是这样遇到的老板娄伟,这家小小的按摩店,成了她和芬迪的避风港。
王营营每月5000多块的工资,会拿出1000块左右花在芬迪身上,为牠买衣服、零食、玩具;每个月仅有的三天假期,她带着芬迪爬长城、爬香山,到北戴河和家人一起旅行。她也开始认真列一份愿望清单,而泰山之行,则是这份计划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行。
外界批:盲人爬什么山
从泰山归来,王营营背包里那张供芬迪休息的防潮垫,还来不及清理,一场审判已然就绪。
她登山的几个片段被放在网上,曾在大连导盲犬基地当志工的网友小瑞,看到这些影片瞬间血压飙升,心疼、气愤涌上心头。 「我懂她想冲破缺陷、看广阔世界的渴望,但芬迪不是工具。」
「雨天路滑,台阶又陡,那么高强度的攀爬,牠的关节能受得住吗?」在小瑞看来,王营营明明可以找人陪爬,却选择牺牲芬迪的健康,「她根本不珍惜芬迪。」
小瑞的贴文获得800多则留言,更多关于此事的评论不断出现,「该不该带导盲犬爬山」「为什么不请一个领爬员」成为争议焦点。
对王营营来说,外界很难理解她对「完整」和「独立」近乎执拗的追求,质疑者提供的选择,恰恰触碰她最敏感的神经——「需要别人帮忙」的日常。「被人领着,双方都会拘谨」,她也坚定认为,就像警犬、搜救犬一样,「芬迪首先是工作犬,其次才是宠物」。
对于每个指控,她都有解释:关于淋雨,她认为山路险峻,强迫芬迪穿上牠不习惯的雨衣会影响工作状态;握着的手机不是在直播博流量,是在听关于沿途的讲解;「打狗」视频她则承认自己的操作不规范。
王营营说,今年5月她曾在北京农学院为芬迪体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才带芬迪去爬泰山。返京后,她又带芬迪去检查,两张X片提示芬迪髋关节稍有磨损,医生说这是5岁拉布拉多犬的正常状况。
失去导盲犬 失去工作
这场原本基于对导盲犬的爱护的讨论很快就失控;她的社交帐号被扒出,过往带芬迪去海边、爬长城的纪录充满「虐狗」的谩骂,接着有人发动行动,呼吁集体致电导盲犬训练基地要求「强制接回芬迪」。
在线的暴力开始波及线下,按摩店有顾客上门,情绪激动地质问:「为什么她还在这儿?」;恶意以超乎这群视障者想像的方式持续扩散,店里的电话开始遭遇无休止的「轰炸」,有人在大众点评、美团的店铺留言:「这家店虐狗,以后别去」,还有人偷拍店付款码缴1分钱后,备注「虐待芬迪」,按摩店只能关门歇业。
王营营主动提出辞职,她甚至失去容身之处,离开北京回到吉林老家。心里的不甘,还有对外界的微弱希望,又推着她回到北京;她去找了律师,这次不是为了打官司、讨公道,而是试图发声、澄清,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
1700万视障人士 导盲犬仅400只
芬迪登泰山的影片在网络引发广泛争议;据网友拍摄的多段影片中,两名视障登山者在雨夜身着雨衣、背负行囊爬山,而导盲犬未穿雨衣,冒雨为二人引导路线;期间导盲犬主动靠近主人,还把台阶认成障碍物,用身子挡在主人,却遭主人用盲杖示意其向旁边移动。紫牛新闻报导,相关画面引发网友对导盲犬使用与养护的质疑。
芬迪所属的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事后通过官方认证帐号发布声明,决定暂停导盲犬芬迪的使用;针对网友质疑,当事人之一王营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回应,「户外出行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虽然我是视障人士,但我也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想一辈子围着按摩床转」。
报导指出,今年王营营5月曾发布影片,和芬迪一起爬北京八达岭长城,并提到「不够挑战」,随后就一口气又接着爬到北12楼,并在视频文案中表示期待有一天会一起爬到泰山顶上。
导盲犬需掌握70科目
导盲犬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用于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的工作犬,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基地负责人关骊表示,导盲犬在交付给视障人士使用之前,需掌握70多个科目:「牠们训练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寄养家庭训练;第二阶段为引导训练,结束后会由工作人员戴眼罩,仿真盲人带导盲犬行走的路程;第三阶段为引导训练,结束后会由工作人员戴眼罩,仿真盲人带导盲犬行走的路程;第三阶段是盲犬与盲人训练」的盲人带导。
训练近2年 费用约20万
培育一只导盲犬成本较高,训练周期将近2年,费用约20万;报导指出,中国导盲犬资源长期稀缺,根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1731万视障人士,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远远达不到国际导盲犬联盟所认定的1%的普及率。
对于视障人士能否带导盲犬参与登山这类高强度活动,广州导盲犬学校校长、国际导盲犬导师李苑甄表示,这一问题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国外确实有视障人士带导盲犬跑马拉松的案例,但绝非想带就带。」她表示,必须事先考虑犬只的年龄、身体状况,确认其是否经过对应的体能训练,同时还要判断犬只与用户能否适配这类运动; 「若导盲犬髋关节健康,正常爬楼梯一般不会有太大伤害,但爬山这件事,仍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来判断。」
据报导,根据李苑甄介绍,目前她所在的广州导盲犬学校,导盲犬申请人数已超过100人,但并非申请即可取得。 「我们会上门家访,从申请人的个性、经济能力、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到对导盲犬的具体需求全面综合评估。」她举例说明,如果是申请人是运动员,需导盲犬配合参与马拉松,就要匹配在体能、习性各方面都适配的犬只,「绝不会随意分配」。
高强度登山 恐损伤关节
那么,连夜冒雨爬泰山,究竟是否会对导盲犬的身体造成伤害?宠物行为与训练专家吴起认为,对于拉布拉多、金毛等常用于导盲的中大型犬来说,这些犬只虽具备一定运动能力,但长时间、高强度的登山或频繁爬台阶,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 「家庭中每天上下四、五层楼梯,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登山时连续攀爬几千个台阶,加上难以及时休息恢复,对关节和脊椎会有一定损伤」。
在导盲犬的运动量、运动方式及日常养护上,吴起指出,登山环境与都市不同,盲人因视线受限,难以及时发现犬只脚掌磨损、被树枝刺伤等问题;且山上人员密集,犬只在上下坡时易被踩踏挤压,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犬只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