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长期公债价格本周同步重挫,与价格走向相反的殖利率飙升,尤其英国30年期公债殖利率跃上1998年来峰顶,日本30年期殖利率3日触及纪录高点,美国30年期殖利率也一度升抵5%。全球长债价格同步下跌,情势严峻吗?
金融时报报导,各国情况不一,例如法国国会下周针对政府预算案举行信任投票,市场气氛紧张可想而知。不过,这些国家都遭遇同一问题: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并持续攀升。那意味将来政府不得不扩大发行债券,而且借贷成本会更高。这两个理由足以让投资人对持有长债要求更高的殖利率。
据资产管理公司Columbia Threadneedle全球利率研究分析师胡塞尼研判,通膨疑虑 似乎并不是这波长债殖利率窜升的一大因素。即使名目殖利率走高,30年期美债平衡通膨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最近仍持稳,升高的是实质利率。而且,选择权市场价格反映对联准会(Fed)未来数年启动一连串降息的预期–这并非通膨恐慌的征兆。
若是如此,市场反应显示,投资人认定各国举债筹资需求很高,所以殖利率必须高到足以诱使投资人提领存款出来大买债券。
北方信托全球固定收益团队总经主管柏芬认为,全球长债殖利率齐扬,反映对主要国家财政赤字纠缠不休的顾虑。
更糟的是,多国央行此刻正运行资产负债表正常化,也因此减少购入长天期公债。同时,凯投宏观亚太市场主管马修斯指出,退休金和夀险公司也未能补足需求缺口,「依我们之见,最佳情况下,长债波动率可能居高不下,显示资产管理者试着适应新的需求现实。最糟情况下,长债殖利率升幅也许很可观,因为对价格敏感的买家持续在债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问题是,长债殖利率走高,对全球债市整体而言是否是凶兆?
胡塞尼认为,不必过度惊慌,因为30年期公债市场的内核买家是相对少数的投资人,持有的资产必须与长期负债匹配。基于必要性,这群买家的购债足迹踏遍整个已开发世界–导致长期公债殖利率窜升从一国迅速蔓延至其他国家的「传染」效应。因此,不宜过度解读全球长债殖利率同步跃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