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黄金期货周二首次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的里程碑,现货也朝4000美元迈进。路透报导,原因出在市场预期美国将进一步降息,加上投资者因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而涌向避险贵金属。
世界黄金协会(WGC)6月中公布的一项针对全球73家央行的调查显示,76%的央行预期5年后黄金储备将高于目前水准,去年同项比例为69%;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预期美元储备将在5年后下降,较去年的62%明显增加。另有创纪录的95%受访央行预期未来12个月内将增持黄金,高于去年的81%。
WGC当时在新闻稿中指出,「黄金在危机时期的稳定表现、投资组合多元化效益以及对抗通膨的功能,是推动各国央行计划增持黄金的主要原因。」该协会并指出,过去三年各国央行每年合计购买黄金超过1000公吨,远高于前十年平均每年400至500公吨的水准,「在地缘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升高的背景下,黄金累积速度的加快尤为显著」。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央行)7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人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截至今年9月底的黄金储备为7406万盎司,较8月底增加4万盎司。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表示,黄金在避险、抗通膨、长期保值与增值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优点,预计各国央行和投资者会继续增持黄金。
路透专栏作家麦基佛(Jamie McGeever)9月初撰文指出,对通膨、美国财政健康恶化、美国联准会独立性以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担忧,正引发外界对长期美国国债稳定性的质疑,而国债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作为回应,许多央行正转向黄金这项「野蛮的遗物」。
黄金当时超越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也是自1996年以来,黄金在央行储备比重首次超过国债。根据欧洲央行(ECB)研究,自疫情后通膨高涨以及俄罗斯2022年入侵乌克兰以来,各国央行一直在累积大量黄金,持有36000公吨,过去三年间每年增持超过1000公吨,不仅创下历史纪录,也是前十年平均年度购买量的两倍。
Crescat Capital宏观策略师科斯塔(Tavi Costa)表示,当前局势与1970年代存在明显相似之处:当时货币不稳定、通膨以及地缘政治变化,都使黄金成为央行重要的战略储备资产。科斯塔认为,外国央行持有黄金超过美国国债是「重要的里程碑」,象征储备管理方面出现更深层、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他说:「我们所见的,可能正是全球储备构成重大重整的初期阶段。」
麦基佛则认为,除非出现长期经济危机与多年两位数通膨,否则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不太可能重回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75%。但从当前形势来看,通膨压力、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消退,意味着各国央行增持黄金的趋势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