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昨在杭州开战,4名素人选手分别遥控4部宇树G1机器人上场,只见机器人左踢高鞭腿、右打直勾拳,12回合鏖战后,由平衡表现最佳的机器人「AI策算师」获胜。其中不乏搞笑场面,有机器人对裁判出拳,攻击扑空后失去稳定性倒地,或缠斗时卡住受伤。有专家赞机器人动作流畅,也有学者认为暴露机器人动态控制、感知延迟问题。
据第一财经网报导,这场由央视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昨晚在浙江省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非专业选手操控了4台宇树G1机器人分两组登上擂台,展开3轮、共12回合的格斗比拚。机器人选手头戴拳击头罩,手戴红色拳套,看来有模有样,也吸引许多投资者前往观战。
参赛机器人G1是宇树在2024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3米左右,体重35公斤,有23个自由度,膝关节最大扭矩90N.m。机器人格斗比赛的规则简洁,机器人击中头部和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击中四肢不计分。在此规则下,倒地后能否在8秒内快速起身,是这场格斗赛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评判依据。
只见机器人选手在连续施展侧踢、膝踢、勾拳、组合拳等招式,有的动作流畅,有的则主动攻击反而扑空、失去稳定性倒地,被对手「KO」;机器人退后寻找角度,却意外被擂台围绳缠住;两个机器人在缠斗当中意外卡住,最终裁判出手将其分开;还有机器人卖力朝裁判比画,被网民形容像「想打裁判」。
还有多次「打空气」状况,也有机器人上场后背对选手,但对方也没「趁虚而入」;有机器人数次被「KO」,出现了「皮外伤」,部分G1的金属外壳在训练中遭到了外界的击打和剐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划痕。
获得冠军的「AI策算师」人工智能博主陆鑫赛后表示,运气非常重要。赛前他曾说自己未操纵过此类机器人,仅接受一周培训,最难的是判断出拳方向和时机,多数时间都对空出拳,无法击中对手。
「这其实暴露了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周迪教授表示,尽管G1能够通过强化学习掌握一些格斗招式,但在动态对抗中,从传感器捕捉对手位置到关节运行动作存在毫秒级延迟,导致挥拳时机偏差。
明报引述北京大学情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王韬则表示,参赛机器人展示出被打后恢复平衡的能力。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研究员李高峰表示,制造商捕捉人类拳手动作,转换为机器人动作,表现出不错的流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