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头驮重物上峨眉山「累到四条腿发抖」的骡子吗?在网民们纷纷表达对骡子的不舍并批评「人类良心不痛吗?」之后,峨眉山景区随后推出整改,对骡子驮物限重,仍引来不少网民不满,景区近来干脆全面改成无人机运输货物,这又让网民炸锅了,纷纷担忧:骡子被无人机取代失业了,恐沦为「待宰」命运。
来源:YouTube
据大河报报导,去年一段视频火遍全网,一头骡子的背上堆满了货物,骡子很明显承受不住,但还是得继续前行,甚至已经累到腿部发抖,网友纷纷批评峨眉山景区虐待骡子。景区后来做出整改,减轻了骡子的限重,但不少网民还是不满意。
8月初,一则新闻显示峨眉山骡队已经暂停运输,物资运输任务由无人机暂代。这一变动或许就源于去年网络热议让网民集体破防的这段「骡子雨中负重爬石阶」视频。
而当无人机开始取代骡队,又让舆论却炸了锅不少网民感叹,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一位网民用苍凉的语调跟帖:「千百年了骡马一直用苦力换口饭吃,没想到不是累死而是莫名失业要待宰了」 。
另据封面新闻,无人机运输是从7月31日开始的,目前全山共三台无人机,往返于雷洞坪和中山区比较重要的寺庙、小吃点,前往中山区的无人机运载食用水、食物等物资,供游客使用;返回的无人机则会将游客产生的垃圾运出,基本能覆盖峨眉山游客活动区域。
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峨眉山景区无人机运输已正式运行,运输的物资不仅仅包括游客的零食、饮水等商品,也包括山上居民的生活物资、寺庙物资以及电网抢修设备等。骡队并非景区所有,骡子是山中村民的私有财产,他们的骡子并非只服务于景区商业,也会运送自家的生活物资,管委会不干涉村民使用骡子或无人机运输的选择权。
此外,无人机也并非完全取代骡队运输,两者是共存互补关系。无人机受限于恶劣天气与复杂的山地地形,如应急救援、长木料运输仍需骡马或人力背夫来实现,管委会呼吁网民理性发声,避免片面解读:「无人机和骡子可以共存,非黑即白的争论并无意义」。
不过峨眉山万年村骡队牵头人老金(化名)说,去年5月骡子负重引发争议后,作为商业运输的骡队暂停了运输工作,老金所饲养的三头骡子开始在家里休息,山上的垃圾暂时无法运出去。
黄湾镇万年村村委会一位负责人说,峨眉山景区无人机运输的使用,确实影响了村民的骡运,「考虑过让他们转型」,但「骑骡观光」项目因山势陡峭,安全风险极高,不太适合。村委在为当地养骡三户村民寻找可行的出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