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的蔡志刚白天是保安队长,晚上却变成微短剧里的家庭医师。「白大褂一穿,听诊器一戴,说话也变得慢条斯理了。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他谈起演戏心得头头是道。
江西鹰潭 曾因眼镜产业闻名
蔡志刚所在的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曾因眼镜产业闻名,现正被微短剧产业重塑,成为乡镇「好莱坞」。
2022年之前,这里有一座废弃多年的老旧眼镜城,附近像蔡志刚一样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如今,这座眼镜城被改造成微短剧拍摄基地,拥有120多个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室内拍摄场景,每年承接数百部微短剧制作。在拾方光影影视基地的带动下,余江当地村民纷纷成为微短剧「群演」。
微短剧商机大 市场规模破500亿人民币
当下,微短剧因结构简短、内容集中、节奏快和剧情跌宕起伏,迅速走红网络。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人民币,下同,约70.6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
「微短剧既是短视频业态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结果,也是长视频平台面对视听消费新需求的战略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说。
镇民当群演兼星探 1天能赚600元人民币
58岁的姜有水是当地群演界的「能人」,不但胜任不同类型角色,还成了村里的「星探」,能替剧组找到各种所需的群演。「台词多的,一天能有个五六百(元)。」他很满意群演这份工作。
据统计,当地有3800多名群众演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演艺经历,但通过听从专业导演、场记的安排,再结合后期剪辑技术,也能完成完整、流畅的剧情。
当地政府在打造乡镇「好莱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把拾方光影影视基地招进来,也给了很多政策优惠,目的是让他们留下来。」鹰潭市余江区文广旅局副局长汪芸介绍。
1部微短剧10天内拍完 3个月内上线
「我们短剧的特点就是小制作、短周期,基本上一部剧七到十天就拍完,两到三个月就能上线。」广州锦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片人吴福江说,选择在余江拍摄的关键原因在于成本控制。
拾方光影影视基地依托高度集中的多样化室内场景,为剧组节省了转场资金和时间成本。一部戏涉及的20个场景中,70%都可以在同一栋楼里完成。同时,基地还提供从住宿餐饮、24小时剧组「管家」到发行推广的全流程服务,进一步优化了剧组运转效率。
像余江区一样,以产业园为地标,以政策帮扶和区域优势吸引人才回流、内容公司入驻,带动服装、道具、餐饮等配套产业,最终形成微短剧创作基地,正在成为不少地方的短剧发展策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伴随新规出台,未来几年,微短剧会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影像门类,行业巨头将推动微短剧走向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全球都爱看「爽剧」 内购收入接近7亿美元
微短剧出海成为新的增长点。数据分析机构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的内购收入接近7亿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此外,全球短剧应用的下载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了3.7亿次,是去年同期的6倍多。
吴福江观察到,「爽剧」题材微短剧在全球都有市场,不管是亚洲、欧洲、还是美洲。江西博霖影业有限公司制片人沈伟发现,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们想通过这类作品了解更多的中国人、中国事」。
赵晖认为,微短剧出海同样应注重对多元题材的创新开发,借助出海这股东风,让一批微短剧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交流。
从废弃的眼镜城到热闹的微短剧影视基地,从村民到演员,余江区中童镇从制造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之路,生动展现了中国县域经济在新兴产业驱动下的多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