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官方为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推行「智能停车」,不过因为AI(人工智能)判断停车费太过「精准」,连1秒都不放过,以致引来许多市民不满「多收费」、「太不人性化」又投诉无门;有市民抱怨只停了12秒让后排父母下车就被收了4元(人民币,下同)停车费,讽刺计费起点过低的「智能」无异「掐秒算钱」,反而更不便,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也认为,「智能停车」需要进一步优化。
上海法治报报导,「智能停车」是上海交通部门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无人值守、电子监管、自动计费、便捷支付」的智能化管理,旨在实现停车资源共享,改善某些小区门口原先长期被「僵尸车占据的问题,为车主提供更轻松、便捷的停车体验。
然而,「智能停车」收费规则的合理性近来受到质疑,目前城市智能停车收费普遍采用0-15分钟、15-30分钟、30-60分钟、1小时后每半小时为计费单元的模式,其中,0-15分钟时段的费用在2元至10元之间,不同区域路段有所不同,这一时段的收费也最受争议。
「我把车停在路边,让后排父母下车,只停了12秒,结果收了4元停车费,真是胸闷!」由于「智能停车」几乎没有起步免停时段,让不少车主吐槽, 「这个路段从3分钟开始计费,精准得很」,「3分钟算客气的,我们学校门口2分钟,有时接个娃都来不及」。不少市民戏称「掐秒算钱=智能」「临时停车,后座下车,都要收你3元钱」。
还有一位浦东居民表示,上海图书馆东馆外围停车位,过去收费员下午5点下班后免费,实施智能停车后,24小时收费;市民张先生抱怨,水城南路改为智能停车后,「我只停了一分钟查看导航,也被收费」。为了躲避停车收费,有的市民甚至将车停在停车位以外,规规矩矩停车反而收费」。
据报导,上海市民龙女士表示,她家附近的几条马路边智能停车都有二维码标示,「但下雨天简直惨不忍睹,全是树叶污泥盖着」。
许多网友看了后纷纷评论,「AI割韭菜?」「在收费方面遥遥领先」,不过也有人说,「你可以不开车,又不是没有公共交通 占用额外资源就得额外付费 有什么毛病吗」「不消费没毛病啊,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
上海市交通委表示,上海停车App现已开信道路停车欠费异议申诉渠道,市民可通过该App查找并补缴欠费,如有异议可一键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