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动车日益普及,但每逢长假,开车上路对广大车主却是一大考验。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最新显示,10月1日零时至10月3日18时,中国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4,380.93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大增51.33%,日均充电量更是平日的2.54倍。这也让不少车主哀号:「看着充电桩前面大排长队,比堵车还心焦。」
王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导,连假首日出门,她开在某高速公路上,但高速公路的充电站仅4个充电桩全部有人在使用,她等充电足足等了3小时。
央视引述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全国配建大功率充电设备的充电站达到1万3,379座,大功率充电枪超过10万个。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已超1,700万个,年增超过50%,但这仍未能有效缓减车主的「充电焦虑」。
中国国家电网监测显示,假期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京沪、广深周边服务区早早打开「叫号充电」,有车主拿到号时发现,前方还排着十几辆车。
2024年中国十一假期全国高速电动汽车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日均1,030.75万千瓦时,较当年「五一」增长34%、较2023年十一增长80%。但今年十一连假第一天,充电量就接近2024年日均水平,需求增速远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结构性矛盾愈来越明显。
有观点认为,长假公路充电难的问题本质在于短期潮汐冲击与长期供需失衡的叠加。简言之便是「假期忙成狗,平日闲成摆设」,导致投资难、回报慢。
因此有些地方推出新措施救火,如江苏有30个重点繁忙服务区提前部署移动充电机器人服务新能源车;贵州将移动储能充电机器人引入高速公路,用「桩找车」的模式打破固定车位限制等。
此外,电动车本身设计也持续克服电池里程困境,持续增加续航里程。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布文章称,2025年中国乘用纯电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为528公里,而2020年为425公里,相当于五年时间内,平均续航里程增加了10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