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因病于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3岁,他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16岁,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35岁,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享誉全球。
央视新闻报导,杨振宁父亲杨武之1929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便随父母北上,搬进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小有名气,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展示出了超强的能力。
13岁时,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父亲听到后也没放在心上,只当作少不知事的儿子年少轻狂的妄语罢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武之也带着妻儿迁到了昆明。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高二时,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一年,他只有16岁。
上了大学,父亲杨武之便开始给杨振宁介绍比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让杨振宁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1942年,在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的指导下,杨振宁开始统计力学的研究。
1944年,杨振宁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此时,杨振宁也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这一年,杨振宁22岁。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走上了理论物理学之路。博士毕业后,他在科学家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还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据报导,杨振宁曾经在西南联大做学士论文的时候,在父亲杨武之和吴大猷的引导下,学会应用群论,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成为杨振宁最喜欢和最主要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杨振宁便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出去。
这种想法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使杨振宁几乎「走火入魔」,但遗憾的是,他每一次的努力都在同一个地方卡了壳。虽然屡次卡壳,但杨振宁并没有放弃,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同一办公室的米尔斯对他的这个想法也颇有兴趣。令杨振宁惊喜的是,在与米尔斯的讨论中,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在卡壳了,而且愈讨论,方向愈清晰。
一直到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终于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作「杨-米尔斯场理论」,这一理论让规范场的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报导指出,1956年6月中旬,杨振宁和李政道向「物理评论」提交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他们断定无论对β衰变还是对所有的弱相互作用来说,宇称守恒的问题都没有最终解决。为了证实他们的想法,杨振宁和李政道还在文章里设计了五个实验,供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来检验他们的想法。
然而大部分物理学家对此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违反宇称守恒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吴健雄,却愿意做其中的一个实验。吴健雄的同位素钴60核的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守恒。
1957年1月15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了实验报告论文,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此后,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的高速路上,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振宁103岁过世 相关报导
-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过世 享寿103岁
- 杨振宁离世享嵩寿103岁 曾说要活到108岁:未来过世不反对翁帆改嫁
- 杨振宁放闪和翁帆婚姻小故事 互夸双方最大优点
- 忘年恋差距54岁 杨振宁:翁帆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 专访全文/十指交扣形影不离 杨振宁与翁帆深情对话
- 李政道、杨振宁恩怨解密 诺贝尔「排序之争」让他们决裂半世纪
- 杨振宁13岁就立志拿诺贝尔奖 35岁就实现当时「狂言」
个人生活与婚姻
学术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