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今天举行年度「全国警报日」。上午11时整,全德各地手机同时响起刺耳警示音,街头数字广告看板、广播与电视同步发出信号。冷战期间的实体警报器更首度重返柏林,200多座警报器齐声鸣响,突如其来的声响让不少民众吓一跳。
德国在2020年首次举行全国警报日,当时因系统超载导致延误;2021年莱茵河支流阿尔谷(Ahr Valley)洪灾酿成严重伤亡,凸显德国灾防体系不足,引发广泛批评。
德国联邦公民保护和灾难援助办公室(BBK)表示,极端气候、网络攻击与欧洲边境战争风险上升,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全国警报日旨在测试警报系统性能,提升民众对灾害的警觉。去年测试已覆盖全德97%人口,但仍有盲区,今年致力再提升警报系统覆盖率。
另一方面,冷战期间东、西柏林遍布警报器,统一后逐步拆除。主导警报器重返柏林计划的柏林内政部门负责人斯普兰格(Iris Spranger)指出,柏林民防建设在过去30年遭忽视,如今必须加强建设,因此拍板加速推动重新设置警报器,年底将达450座,两年内还会再增设上百座。
柏林警方项目负责人卡茨(Markus Kaatz)告诉柏林日报(BZ),德国近年主要依靠手机消息推播和警报应用程序向民众通知灾害,但这些方式仍有局限,例如手机关机、设为飞行模式或部分民众没有智能型手机,就可能收不到消息。
柏林设置的警报器每具设备重约800公斤,能自给自足,通过太阳能与备用电池供电,即使停电或阴天也能运作至少7天。卡茨强调,城市安装警报器能填补数字系统的不足,「它们能救命,是安全的警钟」,即使人在睡梦中,也能被高分贝声响提醒。
卡茨指出,柏林最终需要安装多少警报器难以精算,因为城市建筑结构会影响声音传播,例如大量玻璃帷幕可能「吞噬」声音,造成死角。他也坦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民众已不熟悉这些警报声及应有的行动反应。
目前德国官方通过联邦政府官网与公共媒体,以在线问卷形式收集数据,询问民众今天的全国警报预警系统使用体验。
明镜周刊(Der Spiegel)评论,德国每年的全国警报演练不仅是技术测试,也是「社会压力测试」,提醒民众安全危机可能随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