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学者布朗柯获诺贝尔医学奖殊荣,她原先把诺贝尔委员会的来电当作骚扰电话,直到美联社摄影记者出现在她西雅图的家门口。布朗柯过去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盖维斯回忆,她勇于挑战冷门项目,包括曾被科学家视为「垃圾」的H19基因。
布朗柯(Mary E. Brunkow)与同为美国学者的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共同推动了日本免疫学家坂口志文的「调节性T细胞」研究,3人获颁今年诺贝尔医学奖。
美联社报导,坂口志文在实验室得知获奖感到相当惊喜。布朗柯则没接诺贝尔委员会电话,表示看到来自瑞典的号码,以为是通骚扰电话,直到美联社摄影记者出现在她家门口,才得知好消息。她的丈夫最先跟她说的时候,她的反应是「别闹了」。
64岁的布朗柯现为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的高端项目经理,她早年自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取得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攻读硕士和博士。
普林斯顿大学在官网分享,这位校友过去在实验室是最早有勇气挑战神秘H19基因的学生之一。H19基因对学界理解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做出贡献,该校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盖维斯(Elizabeth Gavis)说,这个基因曾被其他科学家视为「垃圾」。
盖维斯表示,布朗柯的博士研究聚焦在一个看似「冷门」的基因,与她后来运行的调节性T细胞研究并不相同,但期盼她的故事能启发学生勇敢挑战、提出难题、并拥抱成为科学家的学习过程。
布朗柯的博士指导教授狄尔曼(Shirley Tilghman)回忆,「我们当时研究一个极其神秘的基因,也是第一个被描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必然具有重要功能,既不是所谓的『垃圾』,也不是一个不再具有功能的突变基因。」
布朗柯、蓝斯德尔、坂口志文因为在「周边免疫耐受机制」具有开创性发现而获奖。「周边免疫耐受机制」指得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微妙但至关重要的机制,在不攻击自身系统的前提下,协助身体对抗外来威胁、维持平衡。
多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这种平衡主要通过「中枢免疫耐受」(central immune tolerance)达成;3位美日学者则为这个理论增添了更复杂的层次。
坂口志文最初揭示了一类未知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够抵抗自体免疫性疾病。布朗柯、蓝斯德尔则将这项研究进一步推进,找出了与自体免疫疾病相关的突变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