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菜单
    趋势
    •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 陈奕迅染新冠肺炎 微博疯传他骤逝 她怒斥说真相
    • 张哲瀚遭中国封杀求生 罕见吐心声
    • 孙俪拍戏戴结婚耳环 男星吐不愿和她拍吻戏惊人内幕
    • 「折腰」原着激情尺度大? 刘宇宁调侃:照原着拍大家都得进去…
    星期四, 22 5 月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Demo
    • 首页
    • 新闻
      • 大陆
      • 国际
      • 财经
      • 娱乐
      • 社会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生活
      • 健康
      • 历史
      • 家居
      • 文化
      • 猎奇
      • 美食
    • 禁闻
    明鉴新闻网明鉴新闻网
    首页»生活»历史»“战神”白起死因再解读!“功高震主”或许不是主要因素!
    历史

    “战神”白起死因再解读!“功高震主”或许不是主要因素!

    Tech匠Tao由 Tech匠Tao2025年5月16日没有评论0 查看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WhatsApp Reddit Tumblr 邮件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邮件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战神”白起死因再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战国时期的招牌性武将,非“战神”白起莫属。他一生中指挥大小70余战,从未落败;战国期间,各国共有200多万将士战士沙场,其中的一半由他造成;30余年间,他率秦军大杀四方,为秦国的兼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样的功臣,最终却被自己所效力的国君秦昭襄王赐死。据史书记载,白起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也就是说,看起来他死的很冤。莫非也是落入了“功高震主”的死胡同?

      然而并不是,白起之死,可以说是他自找的。这事与三个人有关联,除了秦昭襄王,还有魏冉、范雎。

    image.png

      魏冉:秦昭襄王与白起共同的“贵人”

      秦昭襄王赢稷能成为秦国君主,魏冉是头号功臣。

      我们先理理当时的复杂关系:赢稷的亲生母亲芈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妾;魏冉(又名魏厓)则是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即赢稷的亲舅舅。魏冉一向很有能力,秦惠文王时期,他已经在朝廷里任职。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驾崩,接位的秦武王是正牌王后惠文后的儿子,此时的赢稷则在燕国当人质。

      而在短短四年后,秦武王就因举鼎而死,年仅22岁的他并没有留下后代。为了争夺秦王之位,他的弟弟们各显神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最终,魏冉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外甥赢稷送上了秦王之位:“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容易。赢稷是庶出的公子,再加上芈八子、魏冉祖上都是楚人,秦国王室及朝野自然不少人愤愤不平。没多久,此前落败的公子嬴壮(秦昭襄王的异母兄长)集结了众多公子及大臣大举反扑,但被早有准备的魏冉悉数诛杀。其后,凡是不服从秦昭襄王的其他王族成员,一律被魏冉提雷霆手段剿灭。

    image.png

      而这时的秦昭襄王只有18岁,秦国的大权,自然落入了母亲宣太后一族手中。精明能干、立下首功的魏冉责无旁贷的勇挑大梁。

      姐弟俩可并非泛泛之辈,在他们的带领下,其后的30余年中,秦国大杀四方,连续爆锤各国、不断攻城略地,甚至还把他们的“祖国”楚国打得只剩半条命,楚怀王也被拐到咸阳幽禁致死。也许他们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英雄不看出处,自己虽有楚人血脉,但一样是秦国利益的维护者。

      这期间,魏冉时常亲自领兵出征,但他为秦国军队的最大贡献,是提拔了一位军事奇才——白起。

      白起是郿地(今陕西眉县)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从军,曾在公元前294年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第二年,他因功被升为左更(秦国二十级爵位中的第十二级);同年,韩、魏两国孤注一掷,组织了数十万大军联合攻秦,而当时秦国能集结起来的军队几乎对敌军的一半。面对巨大压力,魏冉大胆起用白起为统帅。

      事实证明,魏冉的眼光确实毒辣:在伊阙战场,白起以少胜多、击败韩魏联军,并斩首24万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新纪录。经此一战,白起也成为了秦军将领中的头牌,此后,他四处为秦国攻城、略地、杀人,堪称一具顶级的战争机器,极大加快了秦国的兼并进程。

      但是,威望越来越高的魏冉,却也成了秦昭襄王的头号心病。

    image.png

      为维护王权,秦昭襄王驱逐魏冉,但白起仍受重用

      与魏冉共同参政的,还有宣太后的另一位弟弟华阳君羋戎;后来,秦昭襄王的亲弟弟高陵君、泾阳君也被委以重任,他们被并称为“四贵”;当然,幕后的“老大”自然是宣太后。这30多年中,秦国的权柄其实是被家族共同瓜分;虽然国君年纪渐长,但这几位却没有收敛的意思,说秦昭襄王形同傀儡,其实也不为过。

      公元前270年,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仅凭一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穰侯即魏冉)就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注意,并由此被委以腹心之任;据他所言,当时秦国的朝廷要员,几乎全是魏冉的人: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体系就是为了强化王权而运转;而魏冉当权以来,秦国对外扩张虽大踏步前进,但其功劳越大,对王权的削弱也随之增强。说得直白点:秦国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政权姓“嬴”才是第一位的。

      权力面前,向来没有亲情的空间。在范雎的协助、布局下,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废掉母亲的太后之位,并将魏冉、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悉数驱逐出函谷关外;第二年,宣太后郁郁而终,魏冉带着一千多车的家财,前往东边的封地陶邑颐养天年。在他死后,陶邑也被秦王收回,设为陶郡。

    image.png

      范雎则成了新的红人,替代魏冉成了秦国的丞相,并因清除四贵的功劳被封为应侯。

      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讲,秦昭襄王就像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虽然接任家族产业30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完全的话事权,公司的大小事务被自己母亲、舅舅、弟弟共同把持;雄心壮志的他,眼见自己鬓发斑白,可谓悲从中来。好在一个善于搞关系、玩阴谋的范雎前来投奔,秦昭襄王迅速将他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以其为爪牙,终于将那些董事、CEO们悉数清理。如今,这个家族企业才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秦国朝廷并没有“树倒猢狲散”,那些魏冉提拔起来的文武也未被清理,甚至仍继续被委以重任。

      公元前260年,当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之际,秦昭襄王得知赵括成为赵军统帅后,果断换上了武安君白起,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对其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体现出了对这位老将的足够信任。

      最终,长平之战彻底打垮了东方的军事脊梁。这一战,成了白起的新代表作;更成了秦昭襄王亲自掌权以来最得意的一次战略决策,足以令他一扫多年来身为傀儡的晦气。按理说,君臣俩人的关系应该由此加深才是,说不定白起从此可以摇身一变,撕掉“前任CEO铁杆”的标签、成为大老板的亲信。

      不过白起这位老江湖,接下来却步步走错。

    image.png

      白起被杀的表面原因:不服从秦王命令

      说白起是魏冉的人,并非空穴来风。《史记·穰侯列传》中强调: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就是说,白起与他的举荐者魏冉关系相当要好。这也可以理解,距离春秋时期不远,战国时期仍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概念;况且白起之所以能在伊阙一战成名,几乎全靠魏冉慧眼识才、冒着巨大风险提拔,二人之间可谓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不过,魏冉能携带者一千多车的财富前去封地养老,说明他与外甥秦昭襄王之间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秦国的权力交接,整体上还算和平,这也是秦昭襄王敢于继续重用白起的重要原因。

      长平之战后,白起计划一鼓作气,趁赵人六神无主之际,兵分三路,一举将打垮赵国。担心唇亡齿寒,韩、魏两国派纵横家苏代(苏秦的弟弟),携带重金前来说服范雎阻止这次行动。他们的理由有二:

      其一,若白起立下灭赵的不世奇功,可以升为三公,届时将位居范雎之上;

      其二,东方各国普遍反秦,若赵国被灭,其民众将分散逃至各国,届时范雎等人根本分不到多少百姓。

      因此,出于名利双方面的考虑,范雎以师老民疲为由,劝秦王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公元前259年正月,秦、赵两国正式休兵。而错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后,白起从此对范雎怀恨在心,史书称“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image.png

      同年九月,秦昭襄王再度兴兵攻赵,由于白起正在养病,秦军统帅由五大夫王陵担任。到了第二年初,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但屡战不利;此时白起恰好已痊愈,秦昭襄王大喜过望,计划再度复制长平那样的换帅奇迹。

      然而白起竟然直接拒绝了秦王的命令!他给出的理由是:此时天理、地利、人和秦国一条都没占,所以攻赵必败。秦昭襄王清楚白起对范雎有意见,于是让后者亲自上门请其出马。然而白起并没有领情,他干脆装病躲在家里。无奈的秦昭襄王,只得派王龁上阵。

      九月,秦军久攻邯郸不下,赵国的外援魏、楚等国也陆续派兵赶来,前线形势岌岌可危。白起听说后,不仅不担心,反而得意洋洋:“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杯具了把?

      秦昭襄王闻言大怒,强行命令白起动身去前线,然而人家就是不干。十月,秦王贬白起为士卒,计划将他赶出咸阳;与此同时,各国援兵已抵达邯郸,王龁在内外夹攻之下连连退却,并派人飞马向朝廷求救。秦昭襄王愈发愤恨,下令白起马上动身。

      然而这还没完,白起离城十里后,秦王的使者快马追上前来“赐”剑,一代战神只得自杀而死。

      《史记》称,白起在自刎前,曾喃喃自语:“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一会,他叹息道:“长平之战时,数十万赵军投降,却被我以诈术全部坑杀,看来我是死有余辜啊。”

      可见,身在局中的白起,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为何被杀。

    image.png

      白起之死的本质原因:不明帝王心术,践踏王权

      由此看来,秦昭襄王之所以赐死白起,是因为他视秦国利益于不顾、再三违抗君主的命令。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即使仅凭这个理由,白起死的也不冤。不过,他还触犯了更严重的禁忌。

      其一,不明白山头的重要性,将自己推向领导的对立面。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制度、文明完善到何种程度,人类组织中都会自然存在不同的山头、派系,可能是出于师徒、同乡关系,也可能是由于共同战斗的经历;在特定时期,这种心理、利益上的联盟,甚至比血缘关系还要稳固。

      而白起虽为秦臣,但他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说白了,他不是秦昭襄王的人;他的战功越大,越体现出魏冉的知人善任;秦王的亲信,是从魏国前来、无依无靠,百分百依附于自己的范雎。不过,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一度有机会改变这一处境,毕竟下令临阵换将的是秦王,两军相持之际孤注一掷继续派兵的也是秦王;白起这次取胜,其实是在向秦昭襄王纳投名状。

      然而,刚刚在对方心里建立起来的信任,就因白起的一意孤行而消散。从其屡次抗命的过程来看,白起是对当初范雎阻碍自己立功而耿耿于怀。不过在秦王派范雎亲自登门、实际上是在低头赔罪时,白起仍旧不依不饶,这就真的是不知好歹了,更别说其后还公然出言嘲讽。

      因此,白起拒不领命,看似是表示战略的不认同,但在秦昭襄王看来,无异于在挑战自己:“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连我都比不上,你怎么跟你的舅舅魏冉相提并论?太幼稚!

      这种养不熟的手下,还能留吗?

    image.png

      其二,他的眼光只盯在具体事物上,对抗领导的真实意图。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白起对邯郸之战的判断也许是对的,即:当初长平之战后没有趁胜攻赵,使对方得到了喘息机会,并且各国在共同的恐惧之下也会临时抱成一团,天时、地利、人和皆无,秦军必败。相比较而言,长平之战后白起的那次策划,显然胜率更高。

      但秦昭襄王当初为何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轻易下令白起回师?真的是担心秦军疲惫吗?难道他看不出范雎的心思?我们看看他在长平之战时的一系列神操作:

      得知赵国在长平接收上党的韩人,为了避免对方由此坐大,他不顾之前秦军已在野王、上党连续作战三年,下令王龁猛攻占据了主场之利、以逸待劳的廉颇大军;

      得知赵括替下廉颇,他迅速换上白起,摆起架势要在赵国的家门口与对方的主力大决战;

      得知白起将赵括团团包围,他亲自赶赴河内,组织15岁以上男子全部赶赴前线掐断赵国的支援部队。

      可见,秦昭襄王是一位有魄力、敢赌博、具有高超战略判断力的领袖,毕竟他出身王室,并跟着自己的母亲、舅舅学习了三十多年。那为啥他当初拒绝白起趁胜攻赵,却在短短九个月后自己再次下达同样的命令呢?

    image.png

      只有一个可能:灭六国这样的壮举,他要自己亲自来创造,而非自己舅舅留下来的名将白起。蚕食六国自然重要,但若让人以为自己在吃魏冉留下来的老本,岂不证明了自己驱赶他们是错误的?自己的权威何在?今后还怎么带队伍?

      那如果自己策划的邯郸之战失败,难道就不会有损威严?不存在。

      首先,若白起决心卖力出战,秦军胜面显然更大,毕竟当时赵国多次命悬一线,平原君赵胜甚至使出了全身解数到处求各国出兵;如果听闻“人屠”白起是秦军统帅,楚、魏等国的将士还有没有胆量作战,那都得打个问号。

      其次,即使是最坏的打算,也可以把锅甩在白起头上:看,当初说打邯郸的是他,现在落败的也是他。不是秦王我无能,而是形势真的不允许啊。届时白起也不会有任何危险:替老板背了这么大一口锅,变成亲信都没问题,怎么可能被追究责任?顶多先降个职,过几天再找个理由提拔回来。

      不过白起的表现也太次了,他竟然还头头是道的分析战局,甚至坐视同胞们在前线岌岌可危却出言泼冷水。这是要证明你一个人对了,秦王和其他人全错了?所以笔者估计,当时希望白起被杀的秦国人不在少数。“秦人怜之”,也许只是出于史学家对于秦国君主一直以来的偏见而已。

      所以说,白起只是个顶级的军人,不是合格的政客,与后世的李靖相比就差的太远了。为什么李靖灭了突厥还能全身而退?因为一向号令严明的他,刻意放纵士兵掠夺,让唐太宗以此为由砍掉了自己的军功,顺利的将灭国之功归在了老大的头上,这才叫高明。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Telegram 邮件

    相关文章

    古代青楼为什么养一群壮汉?原因是什么?

    2025年5月16日

    李元吉死后李世民纳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为什么不反抗?

    2025年5月16日

    唐朝囚徒留下一首诗,揭开了武则天一个秘密

    2025年5月16日
    留言 取消回复

    Demo
    头条

    普亭纪录片 曝25年前就决定积极靠拢中国

    2025年5月4日4

    巴基斯坦拿客机当盾牌 以飞弹、无人机攻击印度

    2025年5月9日1

    防疫为名囚3子3年 夫妇逼孩「隔离」穿尿布

    2025年5月7日1

    习近平到访前夕 莫斯科遇袭主要机场被迫关闭

    2025年5月7日1
    不要错过
    娱乐

    林志玲绝美登坎城红毯 气场全开强压小17岁周冬雨

    由 云橙2025年5月18日2

    周冬雨出席盛装出席坎城影展。(…

    迈入30岁急了? 吴宣仪深夜发文求职:请各位导演看看我…

    2025年5月18日

    肖战果然魅力难挡…「藏海传」开播收视登顶 观众评价竟都一样

    2025年5月18日

    不甩坎城影展禁裸令 「欲望师奶」女星超丰满上围藏不住

    2025年5月18日
    Demo
    © 2025 明鉴新闻网
    • 首页
    • 新闻
    • 生活
    • 科技
    • 禁闻

    键入关键词,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Esc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