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迷思至今仍普遍笼罩在中国社会,进而衍生出教育内卷、学习环境高压问题。官方为了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强势推行高中双休制度,但激烈竞争的大环境并未改变,这场制度改革带来的是救赎还是更严重的焦虑?
中国高中双休制推行已近三个月,表面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增加了,但学习压力却未曾消失,有学生被迫签署「自愿到校申请书」、有人被家长送到课外机构补习,周末依旧塞满各种学习任务,所谓的双休沦为「假双休」。
休假被没收 非自愿到校
南方周末报导,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国多地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在这场「压力测试」中,学生、家长和老师有的欢呼,有的担忧。密集高压的学习安排,使得不少高中生长期身心俱疲,但竞争激烈,内卷难消,校方及家长不敢让学生轻易休息,唯恐落于人后。
河南一所高中的班主任李老师,用视频记录下了学生在得知本周起双休后的反应,教室里全班鼓掌尖叫,欢呼雀跃,楼道上学生脚步轻快,笑容满面,「能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非常开心。」另一位老师在收到双休通知时也表示,「这是我任教二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双休,激动得简直要掉眼泪」。
但这些雀跃的心情很快就被内卷的焦虑取代,南方周末记者访谈20余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中学生、老师及家长后发现,双休模式里,大部分高中生的周末依旧塞满学习任务,或签署申请书「自愿」到校自习,或被家长送到课外机构补习,部分学校甚至宣布取消双休,重归单休。
多地均出现「学生自愿到校学习」的情况。在李老师的视频评论区,IP地址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签署的「周末自愿留校自习申请书」。这些申请书往往是印刷版本,以学生口吻向学校领导表达对周末到校学习的渴望,理由大多是「处于学业关键阶段」,要「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等,落款则是学生及家长的手写签名。
山东省泰安市一名高二生表示,班主任会问大家是否自愿上自习,不上的话要提前请假,不然老师会打电话询问,因此全校学生基本都参加了。
情绪崩溃 自习早7晚11
在各地问政平台上,反映「假双休」的情况频繁出现:「名义上是双休实际只放一天」、「要求周日上午九时前自习,默认全部参加」、「不去补课还要请假」、「周六安排自主测试考试」。
在双休之前,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有多大?云南省宣威市高一学生江婷(化名)表示,她所在的高中管理非常严格。每天早上7时前就要进班,直到晚上11时才下晚自习,除了中午40分钟的午休外,白天生活除了吃饭,就是学习,几乎没有休息。她说,如果双休,每周至少能睡两次懒觉,睡眠也不会严重不足。
除此之外,许多人都表示在高强度的学习下,出现了易怒、焦虑等情绪失常的问题。一名学生崩溃地说,「我上着课做着题,有的时候就会开始哭。」
休息时间甚少,学习进度过快,湖南省株洲市一名高中生感到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故选择了留级,重读高一。如今,他所在的学校也在运行双休制度,他说,双休对学生调整放松有很大帮助,生理心理都能减轻压力。
教育环境的高压同样也笼罩在老师身上,对于何老师来说,老师同样需要双休,在她曾经供职的学校,教师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周六上课,每天早上5时起床,晚上10时半才下班,「一年内走了六个老师」。她觉得,双休可以提升老师工作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但运行双休后,老师也有了新的烦恼。李老师供职的是私立学校,她说,双休后,老师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但也意味着教学压力增大–高考难度、升学率和教学内容并未改变,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变短了。
波及教师 压力也变大
另一个问题是「补课」。在江婷看来,双休之后,大城市会有更多学生利用这一时间补课,但偏远地区受限于经济能力,补课人数更少,竞争力也会因此降低。
江西省抚州市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孙晓峥(化名)也担忧双休会放大家庭之间的不平等。他所在的县城中学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家长普遍外出打工,经济条件较差,难以负担周末补课的高额费用,「家长的主要焦虑可能就来自于这里」。
一名曾在中学任教的何姓老师直言,「特别有钱和特别没钱的家长都不会太焦虑。前者有足够的资本为孩子兜底,后者没有资本,能不能出人才全看孩子造化。」
而孩子的习惯与自律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江苏省南京市一名高中生妈妈顾女士反映,就算希望儿子能利用双休的时间补眠,但他周末一回家「电子产品就脱不了手」,在儿子不够自律的情况下,她希望学校能在周六安排上课,好让孩子不至于一到周末「学习时间不超过五小时」。
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段鑫星认为,家长需要知晓孩子的特点,如果是自驱力与自控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减压,让孩子利用这两天,获得充分的休息;如果是相对放松又能跟上节奏的学生,也可以一天学习、一天休息或发展爱好;至于学习不擅长或没有兴趣爱好的,这两天时间可以用来探索孩子更有兴趣或者更擅长的事,与孩子一起规画未来,寻找赛道。
落实困难 忧上不了好校
中国多地高中陆续宣布实行双休政策,但实际运行却重重受阻,其中以邻近高考的高三运行难度最大。一些学校直接进行「选择性双休」,学生依然需要利用周末进行考试、补课、自习。在难以改变的教育环境下,隐藏的是「上不了好学校」的恐惧,以及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
BBC报导,由于高考的高压,多年来中国中学普遍实行题海战术,把长时间在校学习与高分成绩画上等号,致使很多高中实行一月一休、一周一休、甚至每周仅有几小时「假期」的高强度作息。即便官方下令严查违规补课,仍挡不了教育环境的内卷。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秘书长陈志文指出,中国高中双休难以落实,主要源于家长群体的过度教育诉求、高强度的应试训练能带来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三方面原因。
分数挂帅 装摄像头监督
在中国高考应试教育体系里最出名的学校之一河北衡水中学,被外界称作「只有分数没有人」。这里的学生休息和吃饭时间被精确到分钟,每间教室都配有高清摄像头,教研主任轮班监督各班学生哪位在自习期间喝水、擡头、聊天。
衡水模式曾震惊中国,但由于担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多位教育专家发声批评。即便如此,在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多所中学争相效仿衡水模式——用更多的在校时间、更严格的时间管理来换取更高的分数。
报导指出,来自湖南北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的王女士表示,她在7年前参加高考,是这所中学试点衡水模式的第一届。「当时学校把监控摄像大屏幕放在校门口,邀请学生家长自主监督学生上课、自习情况。」王女表示,这样的监督学习模式延续至今,「后来几届,学校安装了智能教室系统,它甚至可以监控显示第几排第几位学生一节课喝水多少次,还要显示在门口供人查找。但是没有任何家长反对这样的监督。」
「我们高中在十几年前是没有晚自习、周末都是保证双休的,全靠学生自主学习。自从家长多次向教育局举报『学校管教不严』之后,我们也开始上晚自习、周末只剩一天休息日了。」湖南另一所重点高中学生这样说。
此外,中国媒体近年来亦有报导多地小学生也难以休息,早教、补习班、作业使得一些低年级小学生也得忙到半夜才得结束一天。
学生自杀 抗议高压学习
报导称,在这样的高压学习模式下,「学生自杀」在中学校园里已不罕见。根据「2023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仅2023一年内,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就达到11万人,其中,12岁占比达40.3%,约有4.43万人。
心理疾病专科医生对中国媒体表示,青少年精神类疾病数据的攀升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实行对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筛查,精神类疾病登记在册数量更多,可见度更高;二是主要源于学业过大所造成的精神压力。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至20%,在抑郁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生,其中,有超过40%曾因抑郁休学。在「2023年国民抑郁蓝皮书」中亦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抑郁症人数的30%。
上海市在2021年打开了市民心理热线,并在首月接到3500多个咨询电话,其中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年轻的来电者不过12岁。从比例上看,大学生占比高达35.7%,高中生和初中生各占21%。而情绪和学习相关问题是最主要的咨询方向。
过去十年里,中国中学的压力逐渐从高考分流成中考和高考两个门槛,使得学业压力一再向更低年龄靠近。
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对于上不了「普高」和上不了「好大学」的恐惧逼迫三方协同成一个有机体,通过加压学习、延长学习时间、提前学习等方式强行提高分数,博取未来。
教培不衰 怕输在起跑点
报导指出,为了应对逐渐显著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中国教育部在2021年推出「双减政策」,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实施后,中国教培行业遭遇地震,补习班一朝成为敏感词。
然而,高考分流政策依然存在,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培仅仅经历了从明到暗的转换。
湖南一位家长说,「你当然可以顺应国家号召不去补习班,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同班同学都在补课,你怎么知道老师不会留一部分内容在补习班上去说?大家周末都在上课,你能不上课吗?」
即便有「双减政策」,她的长子依然需要在周末的两天时间内奔波在三个补习班之间,其中一门还是近年来中国大热的编程补习班。她的小儿子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补习英语,还被其他人说「这个岁数才开始补英文实在是太晚了」。
从事高中生教培的李先生也说,「市场一直有这个需求,我就会一直有学生。过去几年里,我的补课费甚至涨了两倍,学生依然络绎不绝。」他直言,「你在中国考大学,就离不开分数,离不开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