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口的理发店悄悄关门了,路上驰骋的送货卡车改为自动驾驶,再也不需要司机…,这些改变透露中国人口及产业结构的趋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不被淘汰?
头发是三千烦恼丝,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头发长了就得理发。如此说来,理发算是刚性需求,但去年中国倒闭的理发店据传就有30万家。这些理发店之所以关门大吉,当然各有原因,但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出在中国人口老化带来的影响。

★去年倒闭 传达30万家
「正解局」报导,网络上许多分析文章认为,去年中国有30万家理发店倒闭的原因是理发店「水太深」。去年就有一则新闻轰动一时,镇江扬中一名女子本来只想剪个头发,却被店家推销纹眉、头皮护理等套餐,前后花费高达5.8万元人民币(约8126美元),类似的消费争议层出不穷,让许多人因而却步。
但是,这样的归因显然有漏洞,毕竟头发长了,该去理发还得理发,就像肚子饿了要吃饭,理发是刚需,不可能因为理发店「水深」就不去理发。
还有另一个观点是电商冲击线下实体店。但在线没办法理发,电商冲击不到理发店,可是很多理发店为什么还是关门了呢?报导指出,根本的原因可能出在人口结构。
通常来说,一个黄种人有10万根头发,一根头发生长周期大概是三到五年,然后停止生长,几个月后就掉了,掉了后又开始长出新头发。正常情况下,人一天要掉20到100根头发,新头发也照这个速度生长。

★上了年纪 理发需求少
但这并不是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的。现实很残酷:人的年纪愈大,毛囊愈少。正常情况下,人头皮上的毛囊有10万到15万个。但是,人头皮上的毛囊密度却随着年龄明显地变化,孩子刚出生后,头皮毛囊密度每平方公分能达到1100多个,而到了二、三十岁就只剩下600个出头。过了30岁很快就奔着400个去了。年纪大,毛囊密度下降,「头发工厂」不断休息,自然就长不出头发了。
而且,年纪愈大,头发长得也愈慢。一般认为,头发平均每天生长0.35毫米。在小孩中,男孩每天长0.34毫米,女孩每天长0.32毫米;但到了老年,头发每天只长0.308毫米,比小孩差不多慢了10%。上了年纪,头发少了,还长得慢了,自然理发的需求就少了。
接着就要说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了。中国人口连三年负成长,从年龄中位数来看,近几十年总体也呈现上升趋势,1970年左右,中国年龄中位数只有十八、九岁,那时候全国到处都是即将成年的年轻人;2000年,年龄中位数来到29岁;2020年,根据七普数据,中国人口平均年龄是38.8岁;而现在已经奔着不惑之年而去,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继续升高。
到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官方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每年净增加将超过1000万人。中国人正在变老,这是个缓慢、静悄悄的过程,却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导致理发需求减少。

★恶性竞争 生意不好做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想开理发店,赚美容美发的钱。
去年,有专业数据公司发布报告,全中国理发相关企业达129.13万家。关键是,每年还有大量新注册的理发企业,例如2014年,只添加注册8.58万家。而从2018年开始,连续5年平均新注册数都在16万家以上。

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的情况下,理发店的生意可想而知不好做,也因此带来了恶性竞争,甚至是「坑蒙拐骗」。店员不断推销各种充值卡,有的用卡将顾客「套牢」后再涨价,还有的理发店还直接卷款跑路。有人因此不敢去理发店,干脆自己动手理发。
也不是说,现在理发业不能做。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中国人整体生活水准提高,对个人形象也更加关注,理发仍然是个有「前景」,也有「钱景」的行当,内核在于:要有性价比。
然而从理发业的趋势变化可一窥中国人口老化带来的影响,这也可能是其他各行各业未来不得不面对的「灰犀牛」。

●无人驾驶卡车 司机将大规模失业?
满载货物的大型卡车隆隆作响地驶在北京与天津港之间的高速公路上,这幅常见的风景却有着不寻常之处──它们是自动驾驶卡车,司机将大规模失业吗?
BBC报导,按照中国政府规定,车上仍配有安全驾驶员,但这些钢铁巨兽其实不需要人类驾驶。许多分析人士指出,距离真正取消驾驶员的日子恐怕已经不远了。
32岁的霍康天是自动驾驶卡车的「安全驾驶员」,万一遇上紧急状况,他必须立刻接管车辆,确保所有人的安全。在旅程一开始,他仍然完全操控车辆,然后在某个时刻,他按下几个按钮,这台沉重而强劲的机器便自己开始行驶,在公路上快速奔驰前往天津。
他说,第一次开自动驾驶卡车的确有点怕,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测试后,「我觉得这些车其实挺不错,也很安全」。
对驾驶员来说,自动驾驶的好处之一是能减轻压力和疲劳,还能让双手双脚空出来做其他事。他说,这并不会让工作变得无聊,反而更有趣了。但被问到是否担心这项技术将来会让他失业时,他的回答是自己不太清楚。
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小马智行」副总裁李衡宇表示,目前在这条测试路在线运行的一批无人卡车,仅仅是个开始。「未来一旦实现无人运行,我们的运输效率一定会大幅提升。」他说:「不仅能减少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应对恶劣环境与长时间驾驶的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睿刚分析,无人驾驶卡车可预见的未来荣景,终归于节省成本。他说:「凡是能降低营运成本的东西,企业都会想要,因此投资全自动无人驾驶卡车,其实很好理解。」
不过,要让无人卡车在世界各地真正上路,还有不少重大障碍尚待克服,其中之一便是公众的疑虑。
报导指出,日前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小米汽车发生事故,导致三名大学生身亡,引发民众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讨论。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李子谦(Chim Lee)指出,中国大众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仍有一段路要走,「即使无人驾驶卡车目前主要运行于特定区域,公众对其观感仍对决策者和市场至关重要,甚至比私家车更为关键。」
杨睿刚认为,卡车司机在短期内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物流配送领域,无人驾驶早已不是新鲜事。
报导称,在安徽,就有数百辆无人驾驶配送车正穿梭于合肥郊区街道,无人驾驶车企白犀牛(Rino.ai)的总裁黄刚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市场缺口:让无人配送车将包裹从快递公司的大型仓库运送至社区配送点,再由电瓶车驾驶员完成最后一段递送。他说:「我们让快递员留在社区内完成收件与派件,而长距离、重复性的运输交给无人车,这大大提升了整个配送系统的效率。」
白犀牛也与海外市场接洽,表示最快将于今年稍后在澳洲推出业务,当地一间连锁超市将使用他们的无人配送车。而在中国,他们已有超过500辆配送车获准上路,遍及超过50个城市,其中合肥的进展最为领先。
除了白犀牛,当地政府也已开放让其他无人配送车公司投入营运,你可以看到这些无人车在路上变换车道、打灯转弯、停在红灯前、避开其他车辆。白犀牛安徽省区负责人张琦琛表示,配送速度变快了,而且雇用三辆无人电动配送车连续运行数天的费用,与雇一名司机的成本相当。
张琦琛对产业变化的速度感到惊讶,并说未来五年内,如果看到在特定情况下,大型长途卡车实现自动驾驶,她不会觉得震惊。杨睿刚也同意这个论点,他说:「在高速公路上无限制地自动行驶的重型卡车,至少在五年后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露天矿区或港口等封闭场域外,无人卡车最可能的应用场景是在偏远、环境恶劣、路线笔直、行驶距离长的地区。当然,其中的技术挑战不少。
报导指出,重型卡车需要更高性能的摄影镜头,以提前侦测更远距离的潜在危险;一些复杂道路还可能须沿途加装额外传感器;还有极端天气、突发状况或繁忙路段中的不确定风险,都可能成为障碍。此外,针对重型卡车的自驾技术成本仍高。目前市场上的无人卡车仍是传统车辆改装而成,尚非工厂生产的原生自动驾驶车型。
对力求成为科技领头羊的中国来说,推动自动驾驶应用扩大仍须谨慎应对,一方面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是民众对这场转变的观感。「这不只是符合法规或创建形象的问题,」李子谦说,「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看到这项技术的实际好处,例如降低购物成本,或者视之为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不是一项会导致车祸或剥夺工作机会的科技。」
杨教授则指出另一个问题,「人们可以容忍人类驾驶犯错,但对无人驾驶卡车的容忍度远低得多。因为机器不应该犯错,所以系统必须极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