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文旅秋天里的一把火,在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点燃。「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在乌鲁木齐收官,「山歌」唱响之前,全中国各地的「刀迷」早已不远万里来到乌鲁木齐,甚至有上海、深圳等地歌迷包机前来,足见刀郎的火爆人气。而这场「含疆量」十足的演唱会,也给新疆带来「泼天的富贵」。
2024年8月至今,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演如一股文化旋风,席卷北京、上海、广州、澳门、武汉、成都、乌鲁木齐等全中国逾20座城市,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六大区域,在华夏大地上绘就一条「山歌环中国」高热走廊 。刀郎长期在新疆生活、创作,新疆的风土人情、文化等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刀郎日前将巡演最终章带回新疆,他一度含泪跟「刀迷」暂别。

★巡回演唱 跨时一整年
综合人民网、文汇报报导,在抵达乌鲁木齐之前,刀郎所到之处皆成为当地城市名片。从整个跨时一年的演唱会场次的安排,刀郎及其团队呈现独特的用意。
四川是刀郎出生长大的家乡,成都便成为启幕之地,而跨年的四场演出放在北京,则是给全中国「刀迷」上了一道分量十足的「新年大餐」。但最令人回味的是,收官之地放在乌鲁木齐,这不是随意安排,而是一次郑重的归来。只因为新疆,是刀郎梦开始的地方,更是他最初唱响山歌的地方。
这是一次归省之旅。在新疆,他收获了爱情,经历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挣扎煎熬,最终从这里成为顶流音乐人。一年前,刀郎在南京演唱会上深情表白「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上一场在太原,面对新疆歌迷的呼唤,他动情回应「新疆,我马上就回去了」。一个「回」字胜过万语千言,标定了新疆作为「家」的属性。新疆,对于刀郎,不是客途而是归程,不是路过而是回家。
拨动时间的指针,那个以键盘手身分第一次清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排练厅,那个一眼望见2路汽车「八楼」(昆仑宾馆)站的工作室窗口,那些最早曾贴着他广告歌曲海报的蛋糕店,那些曾一遍遍回响他歌声的地下信道…这些细碎的、闪光的新疆记忆,犹如生命中的根,歌声里的魂,始终深藏于刀郎心中。

★民乐觉醒 从新疆开始
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新疆,不只是刀郎成家立业、功成名就的地方,更是支撑着他音乐道路不断前行的灼灼之光。对于一直偏爱地域特色文化的刀郎来说,天山南北的草原大漠、刀郎歌舞的遒劲苍凉、巴扎里的声声吆喝,早就为他铺好了创作的底色。正是这片壮美的大地,让他奠定了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那就是在都市情歌、小资情调、摇滚盛行的流行音乐圈,他执着地把中华大地飘了千百年的民歌、山歌,唱得扎实而响亮,让古老旋律重新被更多人听见。
从早期翻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新疆民歌,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些流行歌曲中鲜明的新疆气质,再到20年后复出,把江南小调唱成「花妖」、东北靠山调写成「罗刹海市」、陕北绣荷包调化作「画壁」…刀郎的音乐始终流淌着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血液。而他「从民间音乐寻根」的觉醒,正是从新疆开始的。
这更是一次答谢之旅。今年是新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时间段,刀郎把最重磅的压轴四场落在乌鲁木齐,无疑是用自己的方式向新疆致敬,为「故乡」献礼。他用最实在的方式,把万千「刀迷」带「回」新疆,让新疆的秋景、美食、风情跟着演唱会的热度,再一次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12日晚上9时,这场「收官」演唱会正式拉开帷幕。晚上7时许,来自全中国各地的刀迷们早已蜂拥而至,只见外场区域里,他们或聚在一起打卡拍照,或尽情放歌,或对着手机镜头现场直播,把奥体中心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与2024年以来在中国20余座城市的近50场演出不同,新疆作为刀郎生活了近20年的第二故乡、乌鲁木齐作为刀郎成名发迹的福地,以人品著称于世的刀郎回报家乡的心意也是其他演出场次所无法比拟的。四场演出数量的规格比肩在首都北京的演出;曲目方面更是「含疆量」最足。除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关于二道桥」等经典,反映乌鲁木齐和新疆生活的「五一夜市的兄弟」、「新疆好」、「去伊犁的路上」、「天山青松根连根」等也首次列入演出名单。
此外,不仅刀郎现场打起手鼓唱起「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演绎具有浓郁「世界级非遗」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风格的歌曲「命运的赛勒克」;徐子尧也独唱新疆哈萨克斯坦族民歌「燕子」,并与刀郎合唱由维吾尔族经典爱情故事改编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团队「大管家」张旖旎更首次献声,以独唱形式带来维吾尔族民歌「阿尔顿江」。
刀郎并邀请昔日新疆旧友、80后小提琴演奏家薛娇娇,作为嘉宾演绎小提琴版的「手心里的温柔」。回到故乡的刀郎,状态明显更为放松,跟现场刀迷交互时,热情地与台下熟人约饭。
★以曲明心 一定要幸福
更为惊艳的场面是刀郎复刻了早年间在南北疆巡回演出时的传统,以自己回归键盘手「老本行」伴奏的形式,邀请现场刀迷万人合唱「我爱你,中国」。灯光下,观众挥舞手臂,泪光闪烁,深情而激昂的歌声响彻奥体中心,那种澎湃而喷涌的热爱,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那一刻,音乐的力量将所有人的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以真性情而著称的刀郎,曾无数次泪别刀迷。在这个离别的夜晚,年过50的刀郎再次以曲明心:「从未想过千万里,和你走得这么近。被你需要如同我需要你,真情如花样美丽。朋友请别流泪,微笑比哭更美。有你的人生路,再苦从不觉得苦,连苦都觉得幸福—你们一定要幸福…」。

●新疆迎接「泼天富贵」 刀迷凭票享福利
自去年启动「山歌响起的地方」巡演以来,刀郎旋风可谓席卷大江南北,屡屡上演「一个人带火一座城」。此番在新疆的收官演出,恰逢自治区成立70周年及十一中秋8天长假,一波又一波的刀迷包专机、坐专列涌至乌鲁木齐。四场演唱会,在大麦网、携程等平台上5万张门票秒光。在「八楼」的2路汽车主题打卡区,在民族民俗风情浓郁的国际大巴扎景区,在刀郎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在充满烟火气的夜市、美食街…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刀迷们人头攒动的身影。
据文汇报报导,新疆拿出所有的热情,迎接这一波「泼天的富贵」。文旅部门推出一系列惠及全中国游客的优惠措施。凭刀郎演唱会凭证,游客就能享受全疆45个景区景点免门票或折扣,77家酒店民宿房价5至9折,263家餐饮企业消费5至9.5折。全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持续免费开放、延时开放。这波操作背后,是超过5亿人民币(约7008万美元)的旅游促销资金和行销资源投入,还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打折,南方航空「境内涉疆航线」专享机票福利折上折。

东道主乌鲁木齐也以一座城的温度,回应来自全中国歌迷的炽热奔赴:交警柔性执法、七条免费摆渡车接驳、美食巴扎与文创市集同步开张,演唱会门票变身「城市通行证」,解锁景区免票、住宿折扣、报团立减等「宠客」福利。商务部门也联动各区县推出了60项、100余场次的特色活动。吸引歌迷从「看演唱会」变为「深度游乌市」,以文化为纽带启动文旅新动能。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十一中秋长假,有717.08万人次游览乌鲁木齐,其中,到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近136万人次,15万人次打卡和田二街(网红美食街)。全疆接待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11.26%,游客花费2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1%。
刀郎巡演「演艺+文旅」的威力十足,媒体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自2024年刀郎启动「山歌响起的地方」巡演以来,不但成为各类社交自媒体蹭流量的热点,更吸引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和国家级媒体高度关注和力挺。
央媒多聚焦刀郎及其作品和演唱会为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强国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的价值和影响。其中,新华社史无前例地对刀郎演唱会进行高清直播,称其「用音乐传递人间真情」。该社并发文表示,刀郎将「聊斋志异」文学意象转化为音乐叙事,通过「罗刹海市」、「花妖」等作品引发全民文化共鸣,是「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人民日报亦曾发文表示,刀郎的音乐将民间文化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其演唱会以「沂蒙山小调」、「绣红旗」等地域特色曲目唤醒集体记忆,是「扎根劳动人民、在民间放歌的典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高度。求是网更是刊发署名文章,将刀郎与李白、苏轼等历史文豪对比,称其「以现代音乐重构传统文化基因」。「山歌寥哉」系列作品被视为「新时代文化自觉的标志性创作」,展现「民间智能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融合」。
央视节目「文化十分」报导称,刀郎演唱会创造「现象级文旅联动」,如济南站带动当地酒店入住率提升30%,合肥站拉动消费1.6亿元。节目强调其「以音乐为媒促进地域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经济日报也从文化消费角度分析,刀郎演唱会门票成为「银发经济」新热点,90后、00后购票陪父母观演现象凸显代际文化认同。评论高度肯定刀郎「以音乐凝聚家庭情感纽带」的社会功能。
中国青年网认为,刀郎的音乐跨越年龄鸿沟,从「西海情歌」的深情到「冲动的惩罚」的激情,既承载中老年群体的情感记忆,又通过「罗刹海市」的批判性引发青年思考,展现「音乐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普世性」。环球网评论指出,刀郎演唱会不仅在中国境内引发热潮,其「罗刹海市」更通过文化输出引发国际讨论。文章认为,这种「传统故事的现代解构」为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