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马熊学名西藏棕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上体型最大的肉食动物。「一头成年藏马熊100到250公斤重,有时候为了找吃的,还会学人一样敲门。」潮新闻报导,「当地住户晚上要是听到敲门声,一般都不会开门,就怕门外是藏马熊」。
一名边坝县牧民说,藏马熊智商较高,除了主动靠近垃圾场、村落等觅食,甚至还会打开简易的储物容器 」;藏马熊找食物的目标特别明确,爱吃甜的,高热量的食物。」部落客吕航介绍,白糖、酥油及刺激性气味浓的食物尤其受藏马熊青睐,「熊一般直接奔着垃圾堆或居民家的厨房去」。
新京报报导,治多县牧民才仁关于熊最早的记忆,是奶奶口中的神话故事,因为牠们能直立行走,在藏地甚至流传着棕熊和人是兄弟的说法。「熊是象征吉祥的动物」,也是不少牧民的共识。
熊伤人是极小几率的事,更别提吃人了。熊是那种「只要不去惹牠,牠绝对不会主动招惹你」的动物。即使在山间意外相遇,牠也会立刻逃离,更直接地说,「熊是怕人的动物」。
「可是最近10年来,熊愈来愈不怕人了。」几乎每天,才仁的姊夫都能看到熊下山闲晃。每周至少一晚,他会被熊爪画过铁皮的尖锐声吵醒。
熊砸过门、撞烂过柜子、拉掉过抽屉。姊夫索性敞开门,把米面油摆在外面,零食放在桌上,「只要别砸家具,就当是招待牠。」还养成进门前先吼两句的习惯,「向牠打声招呼,不然迎面撞上就完了。」
研究者对这种大型动物有另外的认知: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熊是重要的角色。
「西藏棕熊是高原上的益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因为食腐,牠会分解掉大量动物尸体,防止瘟疫发生。牠也在调节高原囓齿类动物的数量,据统计,一只成年西藏棕熊每天要吃掉11~16只鼠类动物,「对草原的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垃圾场 成新型自助餐
但人类定居点囤积食物和生活垃圾的出现,正在改变牠们的选择。作为兼具主动捕食与食腐习性的机会主义者,西藏棕熊能快速利用这一「新型」食源,「捡垃圾比刨坑轻松多了。」学者周鹏说。
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吴岚发现,熊获得人类食物的利益代价比(食物能量与取食代价的比值)是挖旱獭的70倍以上。在另一项调查里,研究者对青海省治多县及曲麻莱县的棕熊粪便样本进行食性分析,发现其中27.4%的棕熊粪便样本含有人类的食物。
根据先前的研究,藏马熊可能的数量在5000到6000只,不过牧民的印象里,这两年熊明显变多了,5、6只熊一起下山的景象愈来愈多。熊也变大了,「以前熊是瘦长的,现在肚子圆滚滚」,有学者发现,曾经的熊体重一般不超过90公斤,如今却出现近200公斤的熊。
西藏棕熊的生育模式也出现变化。通常西藏棕熊每胎产一至两只幼崽,但周鹏通过布设的红外线相机监测发现,部分棕熊个体每胎竟能产下三只幼崽,这一现象提示牠们的生殖行为可能受到环境因素或食源变化的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熊的习性也在改变,原本是独居动物,但在垃圾场觅食的熊,同吃一堆垃圾的情况相当常见。熊出没时间也变得难以预料,草山的熊习惯在白天刨洞捕食,但垃圾场的熊则习惯在晚上觅食。
活动范围 缩小百倍
通常,成年藏马熊的年活动范围约7000平方公里,每日活动范围达10余平方公里。 「如果牠意识到垃圾场有稳定食源,日活动范围可能缩小至2、3平方公里。」周鹏表示。事实上,有学者已经发现,相比草山上的熊,垃圾场附近熊的活动范围缩小上百倍,「就只在垃圾场周围转。」
这位学者担心,熊愈来愈依靠垃圾,逐渐丧失野外捕食的能力;一名长期在三江源地区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公益机构负责人表示,母熊带幼熊来垃圾场觅食不断增加,因为通往垃圾场的山路陡峭,母熊甚至会教小熊如何下山更快。
而才仁姊夫和不少牧民发现,小时候常见到熊在草山上刨坑,叼走土拨鼠的场景。但现在,土拨鼠的残骸、熊脚印、刨过的坑和熊粪都愈来愈少了,「是不是熊都去垃圾场了?」他们猜测。
牧民还有更长远的担忧,当垃圾场的熊愈来愈多时,草场上的鼠兔也激增了。
熊都跑去吃人的食物和垃圾,就没有熊会来吃鼠兔和土拨鼠了。在才仁家的夏牧场上,数百平方米的草场布满密密麻麻的鼠兔洞,只有一层贴着地皮的发硬的植物,「以后不会再长草,牦牛吃什么呢?」
周鹏认为,如果熊长期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对囓齿类族群的生态调节作用可能减弱,导致囓齿类动物数量增加,进而对草场结构和植被覆盖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简单的因果关联,但也不得不承认,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上,这个青藏高原最大的捕食者一旦改变习性,将会对生态链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