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康生身穿一袭红色袈裟,缓慢步行在捷克小镇伊赫拉瓦,穿梭在朦胧的雾气与黄叶满地的公园。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出现在知名导演蔡明亮「行者」系列的最新作品「夜行」,这部片1日在捷克伊赫拉瓦影展首映。
「夜行」(Night Journey)总长仅38分钟,是蔡明亮行者系列中最短的作品,且拍摄与后制也仅用约10天完成。蔡明亮告诉中央社记者,这次和捷克知名电影学院FAMU与伊赫拉瓦影展(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合作,拍摄计划与过往不同,制作过程比以往更紧凑、机动性更强。
蔡明亮分享,过去拍「行者」时,他通常会花许多时间熟悉拍摄地点,观察城市景观,休息后思考怎么拍。由于这次拍摄时间短,他坦言有些紧张,「思考时间不多,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子。」但看到最后的成品,他笑着说:「很好,我自己很喜欢。」
蔡明亮也说,「这次与学校的合作经验非常顺利。」他与团队先是在十月下旬与学生来到伊赫拉瓦(Jihlava)场勘与拍摄,接着返回布拉格FAMU工作室后制,并让学生参与剪接、声音设计与调光等流程,当中除了捷克学生外,还包含FAMU的台湾留学生参与。
对于「行者」想传达的消息,蔡明亮表示,希望李康生的走路,让观众看到不同步伐,感受当代人的心理节奏非常快,「人们总是在追求某些东西。」
他说:「我想用李康生的慢走来表达我对『速度』的怀疑——对人的心理速度的怀疑,对整个世界运转的怀疑。」
蔡明亮回忆,拍摄那几日,李康生赤脚走在街道上,天气其实非常寒冷,「每拍一个镜头,都准备了一盆热水给他泡,让他全身暖起来。」
赴捷克纯朴小镇取景 捕捉雾气与秋日诗意
蔡明亮分享,虽然他因获颁伊赫拉瓦影展的「世界电影贡献奖」而造访这里,但他几乎已忘记城市的样貌,只记得曾有一场雾,「那我来拍雾好了。」
他笑说,这个想法也让他不安,「因为雾不会听我的话,说不定整个拍摄期间根本遇不到雾。」后来在拍摄期间,他只遇到一场雾,也成为影片中的重要镜头。
谈起伊赫拉瓦,他形容它是个欧洲典型纯朴、安静的小镇,公园很漂亮,尤其秋天满地黄叶,附近还有一些古老的教堂。伊赫拉瓦很单调,没有传统市场,白天人不多,夜晚更冷清。「在这个好像在睡觉的城市里,我就想:还有什么细节可以找到?」
他坦言,拍摄前很焦虑,不知道该拍什么。为了寻找灵感,他与学生一起在城市探勘,走访仓库、教堂,甚至移动到了郊区,「最后我还是决定把重心放在伊赫拉瓦这个小城。」
他观察到街上橱窗卖的是老式衣服,「我也找到一条龙,那条龙其实蛮丑的,但有一点趣味。我就想能拍的就拍。」

声音打破沈闷 巧遇命定之猫如魔幻时刻
蔡明亮表示,「夜行」中多次出现红灯的声音,而最完美的是片中很长的红灯,提醒观众时间的流动。另外,教堂钟声也特别动听,城市本身像一片沙漠,钟声、车声、街道声反而成为影片的节奏,使作品不会过于沉闷。
蔡明亮回忆拍摄过程中,有一幕猫出现了,几乎像命定一般,「那是个魔幻的时刻。」虽然猫一度走出镜头,蔡明亮以为画面没了,但猫又自己回来。「最奇怪的是,我们现场有很多人,牠却好像觉得那里是自己的客厅一样,自在地走过去。」
而在「夜行」中,还有几幕是捷克观众在电影院观赏蔡明亮「行者」的画面。蔡明亮坦言,面对观众观看「行者」是现实甚至残酷的经验,「有人会睡着,有人会离开,你知道那不是一个容易的观看。」
然而,这次拍摄观众看「行者」的过程,反而让他重新获得信心,「观众在看我的『行者』,而你们又在看这部新作品。这是一个我一直想实现的对话。」
他也分享,这次与学校的合作经验非常顺利,「从拍摄到后期都进行得很好。可能最难的是剪接,因为从来没有人可以剪「行者」,每一次都要我在旁边做决定。」
蔡明亮说:「我的电影不复杂,反而是剪掉的艺术——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声音、摄影与剪接都不要太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