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无人机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中国市场对飞手的需求愈加显著,带动了无人机操控员执照报考人数的持续增长。然而,大批行业新人在投入高额学费后,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他们很快发现,「有证」只是拿到了行业入场券,「仅仅会飞」远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卷入考证热潮的行业新人们聚集在「高薪飞手」的宣传帖下追问:被寄予厚望的无人机考证,究竟是新的职业风口,还是一场骗局?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在深圳某医院的仓库里,一架印有医院标识的物流无人机正待命准备运行急救物资调度任务,象征着城市上空的「空中急救线」即将启动。然而,要让这条航线正式运作,仍需一项关键资源:专业无人机飞手。
该医院紧急联系深圳无人机培训企业「大远创新」创办人吴义元,希望以高薪招募可长期执勤的资深飞手。这并非个案,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遍及物流、测绘、植保、建筑维保等领域,飞手需求大增,然而人才却极度短缺。
考证热潮迅速蔓延,以河南郑州为例,单场考试参与人数已突破千人。2024年初,「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后,要求飞手「持证上岗」,使得考证成为入行门槛,各大培训机构学员激增。据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统计,全国无人机培训机构数量已逾2500家,半年内几近翻倍。
然而,在高涨的期待背后,不少学员却感受到落差。花费上万元考取民航局(CAAC)执照后,仍面临「持证即失业」的困境。不少学员抱怨曾购买「包就业套餐」却仅获得短暂实习机会,最终仍需自行投递履历,所谓「保障就业」沦为招生话术。
吴义元指出,许多机构为压低成本,缩减培训课时,导致学员实操能力不足,甚至连基本飞行任务都无法胜任。部分新手因担心损坏机器不敢飞行,培训质量堪忧。资深飞手柴腾龙表示,真正的行业需求不仅是会飞,更需懂农业、测绘或电力等专业知识,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为解决就业落差,不少业者开始强化实战训练。例如吴义元于5月开设「高端农林实战班」,安排学员于果园进行打药、施肥等实操,并参与实际订单分润;包延君所属协会也筹划针对应急运输、测绘等进行技能培训,以补足实务能力。
业界普遍认为,无人机飞手未来将成为一项基础技能,唯有与特定行业深度结合,才能发挥职业价值。为此,主管机关正逐步提高执照考试难度,实践考核更严格,并限制教练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