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启程,剑桥大学归来,28岁回中国全职担任教授,他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他说:「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厉侃钻研柔性电子领域,归国后迅速将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深度对接,拓展三维柔性微飞行器新的边界,为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天地。
据清华大学官方消息,2010年,厉侃考入清华大学,他通过二次选拔进入钱学森力学班(即「钱班」)学习,这成为他科研之路的起点。毕业后,厉侃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理论与应用力学方向的研究,他郑重写下微信朋友圈签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成为他海外求学的精神坐标。
在厉侃所钻研的柔性电子领域,「封装悖论」困扰学界十年传统二维形态的电路一经封装,便只能保留10%的可拉伸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厉侃独辟蹊径首次突破二维限制,利用力学屈曲让平面导线蜕变为三维螺旋,封装后其延展性跃升至131%以上,甚至可像弹簧般自如伸展和收缩,这项成果释放了柔性电子澎湃的生产力,为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天地。
2019年博士毕业后厉侃赴剑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在晶格材料的力学分析与设计方向成果斐然,在他即将出站求职时,国外顶尖平台纷纷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婉拒。
2021年,28岁的厉侃毅然踏上归途,全职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授。
归国后,厉侃迅速将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深度对接,拓展三维柔性微飞行器新的边界,三维柔性微飞行器在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受驱动、控制等复杂模块限制,微飞行器小型化极为困难,最小的微飞行器尺寸仍在6厘米左右。
厉侃受蒲公英种子启发,设计出仿生风传播种子的微飞行器,下落速度仅为雪花的八分之一,以极小的终端速度,实现较长的滞空时间,无需电池即可随风飞行数百公里。这项新的研究将微飞行器的最小尺寸极限,从6厘米改写至500微米以下。
接下来,厉侃进一步赋予微飞行器,超远距离通信和主动巡航能力设计出的微飞行器,具备类似植物种子的广泛播撒特性,有望成为未来飞行器「物联网」的节点,构建具有超高空间深度与时间广度的,低成本实时监测系统。
目前厉侃已在「自然」(Nature)、「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