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送协会(NHK)报导,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26日公布最新评估,将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来30年内发生规模8以上强震的几率,从原本的约80%上修为「约60%到90%以上」。同时,若仅依地震平均发生间隔计算,数值为「20%到50%」。委员会强调,虽然数值范围有所不同,但不论哪一种计算方式,都显示大地震发生的切迫性极高。
南海海槽大地震是指可能发生在静冈县外海至宫崎县外海之间的超大型地震,预估规模达到8级以上,一旦爆发,最严重恐造成近30万人死亡。由于该区域约每隔100至200年便会出现一次大地震,上一次发生已距今约80年,因此专家普遍认为「随时可能再度来袭」。
本次委员会之所以给出两2组几率范围的数字,与计算方法差异有关。传统推算是依据高知县室户市港口的地壳隆起纪录,但因古文书中的水深记载存在争议,研究团队重新检验误差后,算出「60%至90%以上」的范围。
若完全不使用隆起数据,只根据地震平均发生间隔计算,则得到较低的「20%至50%」。委员会强调,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单纯反映科学的不确定性。
地震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平田直雄指出,虽然数字存在落差,但内核消息不变,「无论如何,地震随时可能发生」。他补充,「如果要用数字表达现在的情势,90%以上是贴近实际的高值」,但不代表30年内必然发生,关键在于要正确认知不确定性。
东京大学教授关谷直哉也则指出,单纯公布几率容易让人混淆,政府应更着重于如何引导民众把风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防灾行动。
名古屋大学减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鹭谷威也提醒,20%至50%虽看似较低,但对于巨大地震而言仍是高风险,不能掉以轻心。他强调,专家共识是「未来必然会发生,只是时间点不确定」,因此建物耐震补强、家具固定,以及高风险地区的海啸避难路线确认,都必须尽快落实,以免灾害发生时酿成无法挽回的惨重后果。